这些圈子都在看
  • 当前位置 >> 网站主页 >> 徽州文化 >>栏目文章列表
  • 徽州人的奉献精神
    徽州人远祖不少由中原迁宋,长期受中原儒学文化熏陶,特别是程朱理学深入人心的浸润教化,儒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徽州人身体之、力行之,许多志士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宏愿,宋以来“名臣辈出,多为御史谏官”,代有伟人,廉吏能臣彪炳史册。
    2004-02-19 0
  • 徽州人概说
    据有关专家的初步考证,古徽州到三国时候,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的居民已有六个方面的来源。第一部分是早在秦以前就生息在这里的土著居民,禹以前属三苗族,禹以后属左越族;第二部分是秦始皇时徙入的“大越徙民”;第三部分是秦末吴芮部将所率后来滞留徽州的“百粤之兵”以及汉将陈婴拥兵渐地滞留于徽的汉兵,第四部分是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举家迁
    2004-02-19 0
  • 宰相故里-续91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九十一——宰相故里徽商们通过长途贩运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又通过官商结合获得垄断利润而暴富,但富而不贵的结果却让人沮丧,于是有的家族在致富后须让子弟埋头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一旦一人得,便全族鸡犬升天,连村落的规模和宅第的高大也雄视一方,这样典型的成功范例,便是歙县雄村的曹氏。雄村在歙县城南15公里,全村为曹姓
    2004-02-19 0
  • 后续:杜宪落水记
    杜宪落水记摄制组完成了福建武夷山区的拍摄工作之后,驱车来到有绿色明珠之称的江西婺源县。这里是被大自然赋予了一派雄伟瑰丽的奇异景观,山川敏秀,古树苍翠,碧水涟漪。以生态环境,可以说,南有江西婺源县,北有内蒙古乎伦贝尔草原为中国最好的自然生态县。摄制组在这里主要工作是拍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以古村落民居为代表的徽文化、徽建筑。这里古朴的人
    2004-02-19 0
  • 徽州牌坊-续90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九十——徽州牌坊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瑕迩的建筑。中国的牌坊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纪念碑,是一种起表彰作用的建筑,表彰那些用儒家价值观念所判定的优秀人物。可以说,牌坊是徽州文化的一种象征物,尤其是被称作“东南邹鲁”的徽州礼教文化的物化象征。只有透过一座座貌似凯旋门一样的牌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徽州人,特别
    2004-02-19 0
  • 渔梁坝-续89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八十九——渔梁坝徽州处于万山之中,与外界的交通和商旅往来主要是通过水路。富有进取精神的徽州商人外出做生意,学而优则仕的徽州秀才到省会和京城博取功名,做了大官的徽州官绅荣归故里,都要在渔梁坝码头上下舟船,这里是徽州人过新安,下钱塘,闯荡天下的出发点,又是徽州人携带万贯家财,衣锦还乡的凯旋门。渔梁坝有东南“都江堰”
    2004-02-19 0
  • 桃花源里人家(上)-续87、88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八十七——桃花源里人家(上)50年前的人,进入徽州黟县,得先穿过桃源洞沿溪而行,峰回路转之际,一块盆地豁然呈现眼前,但见村烟墟霭,鸡犬相闻,楼房栉比,阡陌交错,好一片桃花源里人家。西递村是一处典型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经过数十代繁衍而成的同族聚居村落。胡氏宗族在这里已经繁衍生息了900余年。从高处俯瞰西递,鳞
    2004-02-19 0
  • 徽州老街-续85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八十五——徽州老街徽州新安江及其支流各水,虽然流程短,河床窄,但可放运木材,行驶小舟。不太优越的水运条件,却为徽州人打开了一条沟通盆地与外界的商旅通道,成了徽州人的生命线。随着徽州商帮的崛起,河流两岸也兴起了许多商业街光阴荏苒,时序迁移。如今,这些商业老街大都衰败了。横江沿岸的万安镇街在明清时代可不像眼前这般寂
    2004-02-19 0
  • 徽商-续86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八十六——徽商古老的歙县在秦代就有县的建置,后来又是新安郡和歙州的州治所在,自北宋歙州改称徽州后,歙县又一直是徽州的府治所在,是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州盆地的河流汇集于此,由新安江流入浙江。明清时期威震长江中下游的徽州商帮,大多从这里出发,徽商获得的大量财富,也多从这里汇入徽州六县,在青山绿水间营造起一
    2004-02-19 0
  • 墨都说墨-续82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八十二——墨都说墨(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碳黑的国家,到了南唐开始以碳黑来制墨。这第一个用碳黑的人,就是徽墨的创始人李廷,继李廷而后起的徽墨名工,有宋代的潘谷、明代的程君房,到了清代,徽州涌现四大墨家胡开文、曹素、汪近、汪节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徽墨潇潇洒洒地书写了一千多年灿烂的华夏文化。上自皇帝,下至平
    2004-02-19 0
  • 胡适故里-续84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八十四——胡适故里在胡适晚年用英语口述的自传中,他开篇第一句便说:"我是安徽徽州人。"他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描述他记忆中的故乡:绩溪是徽州府六县之中最北的一县,也可能是人口最少的一县。在经商一行中,我们绩溪人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家世代乡居故宅在绩溪城北约五十华里,历代都是靠小本经营为生的。我们的村落上庄正与华南
    2004-02-19 0
  • 谁引碧渠到百家-续80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八十——谁引碧渠到百家宏村的北面有雷冈山可以抵御北风,东西两侧有常年不息的山溪河流。祖上选择的这块地方,不可不谓风水宝地,但是汪氏一族自从南宋绍兴年间,到此定居,一直到明初,数百年家族仍不能“福禄永锦”,于是族中能人就认为是,没有充分利用好这块风水宝地,必须请风水大师来重新规划村落布局,结果就有了宏村的人工水系
    2004-02-19 0
  • 宏村建筑-续81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八十一——宏村建筑由于官僚的庇护和享有豁免税收等特权,而取得优厚利润的徽商在故乡和寄籍之地肆意地堆金砌玉,促成了徽派建筑的形成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构成了徽州民居的基本特色。黟县宏村以牛形设计而称绝,村落背靠雷岗山
    2004-02-19 0
  • 徽剧春秋-续78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八——徽剧春秋明清徽商们发达起来后,开始竞玩声色,许多官司绅、富商都蓄养戏班,各地艺人也都纷纷前来献艺。最后,在融合南戏诸腔,北方梆子和本地花腔杂调的基础上,产生了徽戏。婺源县文化局人士:这里曾经很辉煌的。原来叫大会场,那个时候,刚演古装戏《秦香莲》,我们光一个戏就演了十几天,半个月都有人看。(采访实录)李
    2004-02-19 0
  • 甲路抬阁-续79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九——甲路抬阁徽州是程朱理学盛行的地区,民间风俗中怪力乱神的东西比较少见。每逢节日,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就搭台唱戏,搭台唱戏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各个村镇的商人,而组织者则是各个姓氏的家族。每年大规模的春节迎神赛会,是多个宗族借此炫耀门第和财力的极好机会,除了聘请著名戏班搭台唱戏,一种名叫抬阁的巡游活动,也极受人
    2004-02-19 0
  • 徽州文书-续76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六——徽州文书(采访实录)王振忠(特邀嘉宾):一般来说,乡土社会一般是以温情脉脉的人情维持的,但是徽州可能有点例外,它是以理性和契约把人际关系支撑起来的,就是他们办什么事情,都要立字据,都要定合同跟契约,日常生活中必须应对很多问题,都有记载,所以徽州地区留下的契约文书特别多。"论此一番秋旱旱伤遍地苗物,枯
    2004-02-19 0
  • 婺源的桥-续77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七——婺源的桥走进婺源,满眼都是青葱的群山和澄澈的河溪,。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和丰沛的降雨量,使这个山区县河流溪水纵横交错。婺源人出门就要过河,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这些横卧河溪之上的桥梁,形成了婺源别具一格的景致。蓝天青山碧水与小桥流水人家,组合成一幅诗情画意的美丽图画。建于宋代的彩
    2004-02-19 0
  • 紫阳遗风-续74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四——紫阳遗风武夷山下的五夫是朱熹的第二故乡,是他成长的真正人生起点。一位影响中国人心灵的伟大人物,就在这青山绿水中走进历史。朱熹随母亲来到五夫后,他的义父刘子羽特意在浒前村的潭溪之畔,给他们母子建造了一栋居室,这就是紫阳楼。朱熹在此居住了四十余年,在这里朱熹寒窗苦读,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名儒。朱熹勤奋好学的
    2004-02-19 0
  • 徽州情结-续75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五——徽州情结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有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魏晋南北朝为新安郡,隋唐五代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改称徽州。此后800多年,这一名称没有改变,直到黄山建市。从唐代大历四年起,歙县、黔县、婺源、绩溪、休宁、祁门六县辖归歙州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变动过,因此,徽州是一个具有
    2004-02-19 0
  • 朱子故居-续73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三——朱子故居忆往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暖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冬迁谬,备卧西窗日满川。--朱熹"碧水丹山百代人文渊薮,道南理窟千秋功业宫墙"这幅对联说的就是武夷山五夫镇,这座朴素古雅的小镇是理学的发源地和形成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这里生活了五十余年
    2004-02-19 0
预留
AD
徽州文化栏目热文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