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朱子故居-续73
0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北风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4年02月19日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三
——朱子故居

忆往潭溪四十年,
好峰无数列窗前。
虽非水抱山环地,
却是冬暖夏冷天。
绕舍扶疏千个竹,
傍崖寒冽一泓泉。
谁教失计冬迁谬,
备卧西窗日满川。
--朱熹
"碧水丹山百代人文渊薮,道南理窟千秋功业宫墙"这幅对联说的就是武夷山五夫镇,这座朴素古雅的小镇是理学的发源地和形成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这里生活了五十余年,由于这里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后人就把武夷山与泰山并列为中国文化的两座大山。

(采访实录)
乐裕贤(武夷山市闽学会理事):朱子故居,这就是朱熹原来住的地方。当时他12岁来的时候,他的义父就从这里盖了一栋房子,当时命名叫紫阳楼。

朱熹13岁丧父之后,随母亲来到五夫镇,投靠抗金名将刘子羽。朱熹少年直至青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追随老师来往于五夫、武夷山之间读书受教。他一生除了七年三个月是在外地做官,其余整整五十年都在武夷山,讲学著述栽培学生,集理学之大成,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采访实录)
谢重光(特邀嘉宾):闽北是福建跟中原联络的走廊,叫做闽北走廊。在历史上,这块地方也是最先开发的。闽北出过很多的名人,象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顾冶王,还有象宋朝的曾德修、柳咏等人都是出在这一带,崇安、浦城这一带,所以文化学术比较发达。第二,闽北基本上是一种很纯粹的农业文明,由于它是一个相对农业条件比较好,但是环境又相对比较闭塞,跟外面交往比较少,所以它就只能要生存就是要通过耕田,通过农耕,那么要发展,必须通过读书,通过"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走这样的道路。朱熹所提倡的理学,正好很符合这种农耕结合的生活方式的需要。

五夫镇的居民都知道朱熹,并为他而骄傲,但不一定都知道他的理学思想,甚至也可能不知道这位先辈乡贤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物。他的理学体系,曾经统治中国思想界数百年,并影响到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采访实录)
乐裕贤:这个就是朱子巷。
李宗瑶:为什么称为朱子巷?
乐裕贤:就是当年朱子在他家里面,到这里去讲学,到兴贤书院讲学,从这里必经之路。
李宗瑶:一直从这里走,所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巷子叫做朱子巷,就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

朱子巷是五夫镇五夫街的一条叉巷,始建于南唐时代,距今已有1000年多年。朱熹当年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在鹅卵石铺成的路上,来回往返不知数万次,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古巷的风貌依然完整,当地百姓出于对朱熹的敬重,而自发地将它保护下来。

(采访实录)
李宗瑶:当年我们这个镇上把这些文物保存下来,这个工作在当时那种压力下,应该还是很难做的是吧?
乐裕贤:因为它有的是自发的,当时红卫兵也很多是自己家里的人,有些东西被盖了起来,这样就不去破它了。如果说没有盖掉了,那就不得不破。那时破四旧,见到属于旧的东西他就来破,你如果盖掉了就变成新的东西了,就不是旧的东西,他也就不去破它了,这样就保存下来了。
李宗瑶:当时去做这些事其实也是冒着一定风险的?!
乐裕贤:冒着风险,但是那是自发的。
这是他(朱子)的老师和义父的家祠,刘氏家祠。
李宗瑶:象这些雕花保留得都特别完整,也是经过村民的保护了?!
乐裕贤:这个当时也是糊起来,用泥巴糊起来的,不然的话就没有这些雕花了。这叫做兴贤书院,这个书院,在当时朱熹在这里讲过学的,这个书院当时是姓胡的,胡家五贤做的,胡安国的儿子胡宪也是朱熹的老师,所以当时他在那里念过书以后,也在这里念书,念书以后当官,以后回来又在这里讲学,跟朱熹关系很大,朱熹在这里扩大他的影响。

位于兴贤古街的兴贤书院,建于南宋,朱熹当年曾在此讲过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百姓把大队部建在它的前面,挡住了红卫兵的视线,使书院幸免于难。兴贤古街是人们集中瞻仰朱熹功业的一个好去处,过化处和朱子社仓都是同朱熹相关的古迹。这条街在历史上,曾经学者云集,并遗下极其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人们知书识礼谦和好学,仍然保留古代圣贤耕读传家的古训。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