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紫阳遗风-续74
0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北风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4年02月19日

《寻找远去的家园》续篇七十四
——紫阳遗风


武夷山下的五夫是朱熹的第二故乡,是他成长的真正人生起点。一位影响中国人心灵的伟大人物,就在这青山绿水中走进历史。
朱熹随母亲来到五夫后,他的义父刘子羽特意在浒前村的潭溪之畔,给他们母子建造了一栋居室,这就是紫阳楼。朱熹在此居住了四十余年,在这里朱熹寒窗苦读,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名儒。朱熹勤奋好学的精神,为浒前村的后辈树立了一个榜样,村里的孩子在学习上个个都很刻苦。

(采访实录)
李宗瑶:你们知不知道朱熹?
小学生1:听说过。
李宗瑶:听说什么?
小学生1:朱熹很有文化。
李宗瑶:还有什么?你知道吗?
小学生2:朱熹好象是理学家。
李宗瑶:他为什么有名知道吗?
小生学2:因为他特别尊敬祖父。
李宗瑶:还有什么?
小学生2:他从小就特别讲礼貌,特别地爱学习。

紫阳楼民国初年毁于战火。直到1998年,当地政府为弘扬朱子文化又予以重建。重建后的紫阳楼,素砖素瓦,一楼二进,十分清雅。浒前村的孩子考学之前,都要来紫阳楼拜朱子,当地人认为紫阳楼的重建是文化复兴的标志。据说,楼建好后,村中一株多年不开花的老桂花树突然开花,芳香袭人。
村前的这棵大樟树,传说是朱熹亲手栽种的。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它从一棵小苗,长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采访实录)
姜立煌(紫阳楼主管):当地的老百姓虽然不是很了解朱文公,但是他知道朱文公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一片地方就有点灵气,就是要保护它。这也叫风水树,让五夫里的子孙后代,以后再出像朱文公那样的人物。
李宗瑶:咱们这个村子
和其它的村子比起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姜立煌:主要是我们这边读书人还是比较多,读书成材的还是比较多的,也不愧是才子之乡。当时的那种威名远扬,比如我们这个浒前村落就有一家很典型的,他一家有三个都考上了大学,三个都是大学生。这就是那三个大学生孩子的家。
李宗瑶: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
彭子兴(浒前村村民):我祖祖辈辈都是从事农业的,都是在这个村里面长大的。
李宗瑶:那您现在主要的收入靠什么呢?
彭子兴:我主要的收入,以前几年是在村里当会计。孩子上大学念书是靠亲戚朋友借的,借一点。我们的村比较团结,一讲他们自己会送钱来

彭子兴老婆:现在外面欠款还很多,欠两、三万在外面,一个接一个要念下去
,又没还债的机会。现在虽然两个出来了,工资不高,就是七百多块一个人,两姐妹一千多块,还要供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上学。他们自己还在争取考研究生,这很困难。
李宗瑶:这么艰苦还一定要供他们上大学,除了为他们将来考虑以外,您是怎么想的?
彭子兴老婆:我是怎么想的,我就想我们住在这个朱子故居,好象邻里邻外,朱子都能这样子成为一个文学家。我们的孩子就尽量地教育他们能够多学点知识。
李宗瑶:如果是这样经济压力的话,那后面的两个孩子,您还会不会让他门上大学

彭子兴:会念的话也要给他上大学,念的下去的话,也要给他上大学,一定要上。以后没有知识的话,社会要发展,没有知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谢重光:以耕求生, 以读求发展,这一条传统延续下来。所以到了现在,除了一些受商品经济影响特别大的地方,有时候耕读的传统受到了一些破坏,像比较内地的,这种耕读传统保存比较好。整家无论怎么艰苦,都要把子弟培养出来,像闽西宁可做乞丐,也要把子女培养上学上进,这种事例是非常普遍的。

彭家靠借债供5个子女上学,负担很重,不得不在其它方面节省,全家只有外屋有盏灯,是让孩子们晚上做作业的,白天,就只能靠房顶的亮瓦来取光了。

(采访实录)
李宗瑶:没有灯吗?
彭子兴的孩子:没有,白天可以看,晚上就可以在外屋看书了。
李宗瑶:晚上外边有灯?
彭子兴的孩子:白天这里都没灯的,白天这里有两个明瓦,很亮的,白天就可以放在这里来看。一般都在外面房间读书,因为外面环境灯光比较好,而且晚上有灯,里面环境都没灯的,而且晚上的时候,我们大厅,我爸妈为了省电,就用个三瓦的灯泡,只要能照着看路就行了。
李宗瑶:晚上有灯还是三瓦的灯泡
彭子兴的孩子:是啊,他们都很省,
因为现在电比较贵,而且我们读书花很多钱,所以他们就能省尽量省,一般都是不点灯的。

生活的艰辛并不能消磨掉浒前村的读书上进的锐气,只要读书的种子在,家有希望,人有奔头,国家也有前途。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