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徽州人的奉献精神
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北风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4年02月19日

徽州人远祖不少由中原迁宋,长期受中原儒学文化熏陶,特别是程朱理学深入人心的浸润教化,儒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徽州人身体之、力行之,许多志士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宏愿,宋以来“名臣辈出,多为御史谏官”,代有伟人,廉吏能臣彪炳史册。

    徽州人为官,许多人能力求为社会为百姓效力,又能克己奉公,公正廉明,淡泊名利、甘于寒素,鞠躬尽瘁。宋代名臣右丞相歙县程元凤,在朝对国本、人才、吏治、财计、备边、爱民等国事大政多有论列,指陈得失、恪恭职守,表现了很高的政治才华,后来因耻于和投机者奸臣同列,又毅然归隐于黄山。宋代婺源人俞勋官徐州通判,徐州每年赋课收入数千缗,依常例,官员私下可得不少,而俞勋分毫不受,全归官库,他在任上,除月俸之外,其他名目的收入“一无所取”。歙县还有一个俞易直当彭泽尉的时候,只想为民办事,“不苟取,不沽名”,所以老病归乡后非常贫苦。在他病重的时候,郡守曾谔命部属前往探视,询以后事,俞易直告诉来人说:多谢上司的关心。自己几件旧衣服已经浣洗干净棺木也已准备好,也用不着搞什么排场,死了以后埋在祖坟旁边就行,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了。郡令让下属悄悄给他留下五万钱贴补家用,俞易直发现了,立即请人给郡守送了回去。

    明代永乐年间黟县胡寿安曾先后任河南信阳、河北获鹿、四川新繁知县,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每到一地,必请当地父老到住所,征询邑中民情利弊,并不辞劳苦,巡视乡村,体察百姓疾苦,兴利除弊,使百姓乐业安居。胡寿安为官二十余年,始终布食粗衣,闲余还在衙中后园种菜种萝卜,过着俭朴的生活,被百姓亲切地称作“菜知县”。永乐十六年(1418)他赴京考绩,行囊空空,只有一匹马,卖了抵作路费。而明嘉靖时浙江云和县知县祁门人谢兴隆,一生为官廉谨,在天大旱时,以百姓灾情为念,徒步巡察几十里,得了暑热,死在巡察途中。婺源余启元是明代万历间江西粮运监督官、河北易州粮储监督官。他严肃吏治,减少虚耗四十万石,被誉为“清廉第一”。他在大理寺丞任上,平反了许多积案,督办粮政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在公务时从不乱花国库钱财,每天仅支十数文钱供买茶消渴。当时南京民谣这样流传:“谁言南储如山积,余公十文买水吃。”明成化间祁门叶鼐赴湖北黄梅任知县,以“不贪财、不害民、不唯唯以奉上,不赫赫以立名”自律,治理多有惠政,深得百姓爱戴,后来以身殉职。成化间歙县汪贵在浙江嘉善任知县,当地的富民买田却不纳税,强胁小民代纳,汪贵查得实情,打击了这种恃强凌弱的邪恶势力,为百姓伸张正义,结果奸滑的富豪对他进行诬告陷害,他被逮送吏部治罪,当他被起押时,民众数千人塞道拥舟攀号,请汪贵留件衣服纪念,随后特建“留衣亭”铭记此事,邑中百姓还联名上书要求白其冤,汪贵终于复职。在汪贵死后,人们发现他竟身无余财,所遗仅衣被而已。成化间浙江上虞县知县绩溪人汪度为官布衣茹澹,爱护百姓,性耿直,不屑与污吏为伍,得罪权贵被罢职回乡,他卸任时囊无分文。老百姓称赞他:“知县汪度,民之父母;身穿布衣,口食豆腐。”成化间还有一位祁门人孙怡任刑部郎中,他持身清谨,赴淮安办案,屏绝一切请托,被时人称颂:“一官清彻骨,三尺法无私。”在解官归里时,囊空如洗。

    据周致元统计,有明一代徽州进士有444名,载入明史本传的徽州进士出身官宦40多人,多为忠节耿介之吏,少有贪酷谄媚之徒。

    徽州人的奉献精神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大量徽商发财以后奉献社会的“义行”、“义举”上。徽商贾而好儒,绝大多数人在经商活动中重视人文精神理性追求,自奉俭约,却能慷慨将财富奉献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清初歙县经商于扬州的大盐商江演,在致大富以后,处家极为俭约,但扶危济困则一掷千金。他曾捐银数万两,开凿绩溪县镇头至孔灵约30里山路,方便行人,捐巨资疏浚扬州下河,以利行船。歙县汪应庚也是扬州的盐商巨富,他一贯热心社会公益,大灾之年,他输谷数百石,米数万石,银7万余两赈饥赈灾,又捐银6万余两兴建府学县学,振兴民间教育,还捐资修复各类名胜建筑,慷慨为社会作奉献。歙县人扬州大盐商鲍志道、鲍漱芳父子大富之后,居家生活仍然十分俭约,其家属穿着朴素,仍然参加劳动。他们奉献社会却非常慷慨。鲍志道先后在扬州建立江门义学,在京师建立扬州会馆,在歙县捐银3千两修复紫阳书院,造东河水榭、古虹桥等等。鲍志芳在洪泽湖涨水决坝,黄、淮河特大水灾时,先后捐米6万石、麦4万石,多次捐金赈灾,得到百姓拥戴。黟县盐商李宗眉,自幼贫寒,在大通从商当学徒,开店起家,以盐致富。他曾捐千金修复黟县碧阳书院,捐万金修筑铜陵江堤7千余丈,晋、豫饥荒时又为灾民捐金万两,两燕苏粤等地大水,又捐金8万。他还出重金访求和刻印徽州先贤著作,所耗不下万金,为家乡文化事业作贡献。他体恤乡里孀妇和贫寒士子,常常月致钱米。是贾而好儒徽商的一个代表。还有一个在上海经商的黟县人吴翥1908年在无锡建造了一座钢桥,为了保证质量,方便后人,即使工料昂贵,他也不吝啬捐资6万银元。他还向家乡捐万余元修建挹秀桥,捐款3万元办敬业小学,还为学校提供每年日用经费上千元,又捐资刻印《黟县县志》,筹款帮助百姓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事业。我们翻开徽州史志和一些族谱家谱,徽商这样热心社会公益,慷慨奉献社会的义举不胜枚举,我们且不论在封建社会中,这类“义举”自有不同的动机和效果,也不排除其中有不少封建性的开销。但是作为奉献社会关心他人的中华传统美德,徽商的确以其雄厚的财力作了大力的发扬,这是客观的事实。

    徽州人的奉献精神,在新安医学家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徽州人有志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元明清以来,民间医家,神医国手不少,各科名家荟萃,医学名著众多,蔚成新安医学流派,多有发现发明、杰出创造和成就,新安医学的辉煌,本身就是对祖国医药宝库的巨大奉献,可贵的是,新安医家,多为儒医,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很高尚,行医济世救人,不为赚钱,实现了徽州人的人文理性追求。明代祁门人汪机,是新安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医学世家,一辈子精研医术,医道高明,著作丰富。最可贵的是,他给人看病,总是病人随请随就,他认为“不可轻视人之生死”,对病人应“竭力治之,至忘寝食”。嘉靖间瘟疫流行,一城之内,死者相继,哭声载道。汪机日夜救治病人,倾囊购药,免费施治,救人不可胜计。他自己平时则生活简朴,布衣蔬食,甘守穷庐,从不求闻达。他在一生的苦苦研索中,曾著有《运气易览》3卷,《伤寒选录》8卷,《医学原理》13卷,《续素问钞》及《补遗》9卷,《针灸问对》4卷,《脉诀刊误集解》及《附录》3卷,《推求师意》2卷,《外科理例》及《附方》8卷,《痘治理辨》及《附方》2卷,《本草会编》20卷,《医续》7卷,《内经补注》1卷,《石山医案》及附录4卷,对中华医学理论研究有很大贡献。明代祁门名医汪时鹃,他给人看病,凡贫苦病家,一律免费施药,不取分文。需要参、岑等贵重药品他就自己掏钱代办,自己破产贫困也一点不怨悔,经他救治,不知多少贫苦乡亲保住了性命,恢复了健康。明代休宁名医吴士龙因切脉针灸每多奇中医道高超,四方远近来求治者如云,门庭若市。他也是常常不计诊费,为穷人治疗不取分文。清代歙县人在太医院当官的吴志中当瘟疫流行时,为了救治贫苦百姓,他竟倾卖家产,为民众治病施药,使万余名百姓得保性命。清代婺源出身医生世家的张明征,在金陵开医馆,免费向百姓施药,来的贫苦人很多,他应对不暇而从不厌倦。有一天傍晚在回馆途中遇到一个得了痢疾倒在路边的人,他十分同情,立即让仆人将他背回馆中,供药供食,护理了这个人一个多月,这个人恢复了健康,张明征还送盘缠让他回乡,并不询问他是何处人。张明征行医“视天下如一家,救路人如骨肉”,儒医风范为世人所钦,其子盛昌不仅能传父之医道,且“好义亦有父风”。还有清代绩溪名医程云,有号名“问山”,因为他给人治病总是不取一钱,一生救治的人很多,人们感其恩惠,在他去世后,专门在他的故里筑“问山亭”永远纪念。

    不讲享受索取,只求无私奉献,这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理性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徽州人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是徽州文化的精华。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