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徽州地名考辨
0 来源:徽州文化研究院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4年07月10日

  “徽州”一名始于宋。《宋书·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辖县六: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从前,此地屡易其名,据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二载,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后又属楚。秦属鄣郡,两汉属丹阳郡。吴孙权分丹阳立新都郡。晋平吴,改曰新安,宋齐因之。隋平陈,置歙州,炀帝初,州废,置新都郡。唐为歙州,或为新安郡。

  可以说,每一次更名,都是因为政权鼎革、战事初平。“新都”、“新安”等名明显带着占领、征服的含意。

  歙州改名“徽州”,是宋朝廷平定方腊后所为。为什么要用“徽”作州名?近有人在电视专题节目中说,歙州之所以改名为徽州,是袭用宋徽宗之“徽”字”论者信口开河,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徽宗”是庙号。所谓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掳赵佶、赵桓父子皇帝北去。绍兴五年(1135)四月,赵佶死于万国城。两年后,即“七年(1137)九月甲子,凶问至江南,遥上尊谥曰‘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徽宗。”由此可见,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名“徽州”,比赵佶追尊庙号“徽宗”要早十六年。

  南宋以来,自罗愿《新安志》始,元、明、清三朝的历代志书,都沿用传统的说法,即因为绩溪县有“徽岭”,又《太平广记》说绩溪县有“大徽村”,故名。也有的说,徽,美也。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未必可靠。徽州名称的由来,不是因为“绩溪有徽岭”。当时,绩溪在歙州六县中,属于中下等县。而所谓的徽岭,据《府志》云,号称高四百五十仞,方二十里。即使如此,在歙州,比起黄山、白岳(齐云山),还是算不上名山。何况,此山本名大尖山,又作翚岭、麾岭。宋神宗时,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有《度麾岭寄莘老》诗。他还在《寄沈鄱阳》一诗中写道:“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翠岭月明中”。因此,麾岭写作了“徽岭”,当在州以“徽”名之后。至于“大徽村”,在绩溪地图上找不到,许是《太平广记》作者的杜撰。即使有此村名,也不会用来名州。说因歙州美而以“徽”名,更显牵强。据旧志言:“歙邑山九而田一,丰亦不足食,歉则尤甚矣。”何况,改名时正值战乱初平,统治者惊魂甫定。在他们看来,这里是诞生方腊的“首恶之地”,眼下,又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何美之有?

  歙州改名徽州,与方腊有关。

  宣和二年(1120)十月,歙籍桶匠方腊在歙州毗邻的睦州建德军青溪村起兵。十二月,攻陷他的故乡歙州。不多久,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宋朝廷急遣宦官童贯率禁军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赶去镇压。历时一年,“杀贼八万”,于宣和三年四月平息了战乱。五月,朝廷将睦州建德军改为严州遂安军,歙州改为徽州。睦改严,建德改遂安,意思很明显,是朝廷对这个唐朝永徽年间就爆发过陈硕真起义并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的“屡反之地”炫示武功和警戒严管。歙改徽,用意也是一样。“徽”字,据许慎《说文》解,“纠绳也”。徽绳,同徽索,旨捆绑囚犯的绳索。汉朝扬雄在《解嘲》中说:“徽以纠纆,制以斧锧。”唐代刘良注解:“徽,系也。”是捆绑的意思。所以五代梁朝对宣扬“神灭论”的范缜“宜置之徽纆,肃正国典。”按,“徽纆”,亦是绳索。有趣的是,在宋朝,规定歙州进贡朝廷的物品,仅是白苎和纸。我们知道,白苎是结绳的原料。因此,平定方腊后,改歙为徽,有对这个与睦州一样的“屡反之地”实行束缚、管制之意。此种事体,朝廷经常重复。别说地名,连年号都会因势而改。南宋建炎四年,赵构逃避金兵,路过剡县,感到“剡”是炎加立刀,很不吉利,于是就改元“绍兴”。

  方腊当作样板的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是在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653)被镇压下去的,四百六十八年后,宋宣和皇帝赵佶在镇压了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再过十四年,赵佶被金兵俘虏备受身心折磨,凄惨死去后被追尊为“徽宗”。此庙号的“徽”,绝不能解释为“美好”,同样隐含先帝沦为臣虏,遭受绳索之辱,后世应不忘国耻的寓意。至于唐帝李治的年号永徽之徽,也是同样。只要看看他继承帝位前十年,李世民为巩固边防、扩大版图而东征西讨,以及李治即帝位后继续用长剑和绳索进行征伐,就不难明白了。
    十三年十二月,侯君集率师伐高昌。
    十四年八月,灭高昌。
    十五年十二月,唐军败薛延陀于偌真水
    十六年九月,西突厥攻伊州,郭孝恪击败之。
    十八年九月,郭孝恪击破焉耆。
    十九年二月,李世民亲统六军东征高丽,九月攻安市不能下,班师。
    二十一年十二月,唐军伐龟兹。
    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以吐蕃等兵擒中天竺阿罗那顺。
    自十二月,唐将阿吏那杜尔击败龟兹,执其王布失毕,天山以南,尽归唐有。
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9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
    二年七月,沙钵罗可汗攻入庭州,唐将梁方建讨之。
    三年正月,唐军大败贺鲁军,吐谷浑,高丽、百济、新罗并遣使入贡。
    四年十月,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十一月失败……

  永徽、徽州和徽宗,三者之间虽然有472年的跨度,但“徽”字用意竟然相同,就像是由什么人事先安排好的。

  1987年徽州撤地建市,沿用了866年的“徽州”地名,被境内的一座山名替代,成为“黄山市”。这一次改名,是出于经济建设的考虑。决策者也许没有意识到,此举客观上是在为古歙州解脱千年绳索,荡涤百代污名。而众多的徽州人,尤其是当地和外地的文化人,总是常常提起那个领属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和黟县和出过许许多多进士状元、富商巧匠的徽州。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