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婺源资讯> 浏览文章
美丽婺源扛起“生态文明”大旗
0 来源:中新网 作者:admin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15年04月14日

  这里青山环绕,绿水荡漾;这里生态绝佳,游人如织;这里粉墙黛瓦,村落富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婺源把全县294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来打造,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共促进,在做精、做美、做特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渲染出一幅幅“茂林修竹映村廊,飞禽走兽相对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先后被评选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等20张“国字号”名片,婺源新农村建设道路在全省得到典型推广。

  婺源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吃祖宗饭,铺子孙路”,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2.6%,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绿色明珠。看婺源如何扛起“生态文明”大旗----

  呵护生态环境,涵养“青山绿水”

  婺源率先在全国创建了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完成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180万亩,绿化公路500多公里。同时,通过实施以电代柴、改燃节柴和改灶节柴工程,使85%以上的家庭实现了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关闭200家木竹加工企业,年均减少林木采伐5万立方米。婺源因此成为亚洲越冬鸳鸯最多的地方,绝迹近一个世纪的珍稀濒危鸟种黄喉噪鹛在这里繁衍生息。2009年以来,婺源还在全县范围内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禁伐总面积162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43%。通过十年全面禁伐后,天然阔叶林生物年增长6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97万吨,释放氧气71万吨,涵养水源11亿吨,减少土壤流失440万吨。

  为涵养“青山绿水”,目前,婺源还以鸳鸯湖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整合文公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大鄣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和黄喉噪鹛主要繁殖地,申报婺源珍稀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争取早日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程序。

  发展生态经济,挖掘“另一桶金”

  去年9月,为了守护安宁旖旎的田园风光,婺源月亮湾景区谢绝了投资数十亿元的旅游休闲度假开发项目。婺源生态工业园对有污染的企业也一律说不,近年来关闭近200家高耗能污染企业。了解内情的人无不夸道:虽然婺源在招商中看似放弃了数十亿元的投资,实则掘到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的“另一桶金”。婺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12年接待游客839万人次,门票收入2.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增长36%、28.6%和48.5%。目前,婺源有8万多人从事农家乐、导游、交通运输等旅游相关产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县域GDP的贡献居全省首位。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婺源发展壮大生态农业。去年10月,在福建省福鼎市召开的第八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传来捷迅,婺源作为江西唯一代表荣获了“2012年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仅10个县(市)获此殊荣。婺源是“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该县所产有机茶品质优良,连续十几年突破欧盟贸易壁垒,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占据欧盟市场70%以上份额。2012年,婺源茶产业系列产值达13.6亿元,出口创汇3100万美元,茶农人均收入1850元,人平增收450元。婺源2家农业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8家和10家。今年,婺源力争有机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茶产业系列产值突破16亿元。

  婺源还创新思路,在1.97万亩速生丰产针阔混交林基础上,发展山上种树,树下种蘑菇、栽药材的“立体林业”。目前,婺源拥有毛竹油茶林28万亩,药材花卉基地4000亩,经济果园8万亩。围绕茶叶、吊瓜、贡菊、山野菜、药材等特色种植,婺源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93家,辐射带动2.8万户农户增收致富,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今年,婺源继续推进油葵、菊花等花种试验,培育以中药材、香榧林业开发、中蜂养殖、森林旅游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加大生态油茶基地建设,改造低产油茶5000亩;发展以黄栀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200亩;新建苗木花卉基地500亩;发展香榧种植基地2000亩;改造毛竹低产林5000亩。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合作社、企业、基地、市场与农户的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营造生态家园,共享“景观村落”

  2008年以来,婺源结合旅游发展优势,投入6亿元实施景观村建设工程,把全县的村庄建设成新农村,把新农村打造成景观村,把景观村打造成富裕村。从全县选100个产业特色明显、传统风格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容易集聚人气的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集中各方资源,将这些村逐步打造成生态景观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以茶叶为主的生态农业,以高效的产业集聚人气,以人气的集聚繁荣村庄、支撑村庄,保留住最美乡村的独特风格。

  婺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把古村落做古(改路铺设石板路,改房统一徽派风格等),把新村做靓,尽量保持古村落的原有文化脉络和原始建筑风格。二是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把古民居、古文化、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特色乡村资源纳入到旅游开发规划,把文化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三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着力加强以植树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抓好村镇周边山地的封禁绿化,水口林、后山林和其它自然景观的保护,加强以住房为主的居住环境建设,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大拆大建,依山、傍水,体现徽派特色,倾力打造一批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几年来,根据各建设点、各景区的典型特征,做好周边的美化、绿化、亮化。

  五年来,婺源先后建成了一批像思口镇樟村,江湾镇古坑村、汪口村,清华镇浮溪村、罗云村,秋口镇李坑村、平山村,蚺城街道办塘村,中云镇碧山村等生态景观村,村民走上了平坦的路,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卫生的厕所,村内整洁干净,村旁鸟语花香,群众安居乐业,处处让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农家乐”和旅游项目兴起如雨后春笋般,加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随之带来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如何保护好这方青山绿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婺源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婺源县加强和规范沿河沿溪建设项目、农村餐饮住宿业、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管理办法》,从去年7月1日开始,大力实施水体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环境整治工程。

  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专项整治行动中,婺源努力做到“十个全部”:全县1487个自然村全部聘请保洁员;全县3000多家农家乐全部建设三格式污水处理设施;所有山塘水库全部禁止化肥养鱼;所有河流全部禁止毒鱼、电鱼、炸鱼;所有沿河沿溪建设项目全部做到“环保三同时”;所有河道采沙全部规范有序;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实现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所有绘画写生景点全部要把油彩污水集中处置;所有矿山全部进行环境恢复治理;所有被纳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古建筑全部不允许擅自改建拆除。

  “婺源归来不看村”,如今在婺源那云雾缭绕、旖旎迷人的层峦叠翠之间,总是一座山环绕着一个水面,一个水面映衬着一个村庄,而村庄水口旁总会长满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树群。村内的房子是一致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宛若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婺源旅游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打响了“中国最美乡村”金字品牌。但是,目前婺源还处于观光游阶段,发展水平还不高,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京福高铁和九景衢两条铁路的建成通车必将给婺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下一步,婺源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的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奋力向“中国旅游第一县”的目标万进。具体打造“六个第一”:

  一是打造产业融合第一县。2012年婺源财政总收入突破9亿元,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与河南栾川、浙江淳安等中国旅游强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婺源发展壮大旅游经济,不仅在全省、全市实现进位赶超,还要超过栾川、淳安等旅游强县,在全国旅游强县中勇争第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延伸产业链,增加游客在婺源的综合消费,重点抓好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发展酒吧一条街、旅游购物中心,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做强做大绿色食品、旅游商品加工、机械电子、制衣制鞋等产业,积极发展工业观光游,使婺源工业借旅游这双“翅膀”实现腾飞。

  二是打造旅游文化第一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婺源提升旅游文化发展水平,加快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的转变。坚持传承徽派建筑大观园,让每一个进入婺源的游客,都能直观地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别致的徽派韵味。做优“三雕”、砚台等特色文化产品,深入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积极推进茶艺、傩舞、抬阁、豆腐架等民俗展演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继续借助乡村文化旅游节这个平台,不断提升婺源乡村文化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将婺源乡村文化打造为中国乡村文化的一面旗帜。

  三是打造旅游景区第一县。婺源在现有4A级景区7个、5A级景区1个的基础上,提高精品景区数量。婺源所有的新建景区都要按照4A级以上的标准来打造,现在景区也要按照4A级以上标准来提升,5年内要再成功创建2家以上5A级景区。不仅要开发古村落游、山水游,还要开发温泉游、农业游、工业游;不仅要开发观光游,还要开发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会议会展游,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把婺源打造成“四季都有景、一年都留人”的旅游胜地。

  四是打造旅游服务第一县。细节决定成败。争创“中国旅游第一县”,必须为游客提供细微的人性化服务。婺源争取用3至5年时间建设3家以上正式授牌的五星级酒店。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组织婺源旅游环保交通运输集团,在全县开通循环旅游车,推进旅游大巴进景区,为游客提供一流的旅游交通服务。发展电子门票、移动支付等,让客流享受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婺源成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最优、游客满意度最高的旅游县。

  五是打造旅游品牌第一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切实保护好这一方青山绿水;积极开展争创全国平安县、全国生态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争做“最美乡村最美的人”,让婺源不仅拥有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更拥有最好的环境、最美的心灵。借助中央电视台等高端媒体和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加大北方市场和海外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婺源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中国最美乡村、中国旅游第一县”打造成国内外最响亮的旅游品牌。

  六是打造旅游富民第一县。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婺源通过发展旅游等富民产业,不断提升全县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仅要让景区内村民从景区门票中获得直接的旅游分红收入,还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创业就业中实现增收致富。力争2016年,全县旅游产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6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12万人,全县干部和群众的收入要翻一番,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