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婺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0 来源: 作者:汪炬星 王培贵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8年04月04日

近日,婺源县从国家文化部接过“国家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牌匾,与安徽黄山、绩溪共同实施这一项目,这标志着徽文化从此进入整体性、动态性保护阶段。

婺源古代隶属徽州,徽文化积淀厚重,以徽文化为特色的宗祠、官邸、古宅、牌坊、“三雕”等古建遍布乡野,被外界誉为“古建筑的艺术宝库”,这里有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村都最多的县。

在保护中传承

长期以来,婺源县坚持做到文物保护“四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每年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文物保护工作,甚至现场办公解决文化保护中的难题。县人大制定并颁布了《婺源县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作为文化保护开发专项资金,全县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化保护管理体制,并制定了相关保护规划。每年组织一次全县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活动,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广泛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建档。

群众自发保护,是婺源保护文化遗产的又一亮点。宋代廊桥——彩虹桥曾被洪水冲塌一桥墩,当地群众自发捐资7万元及时将廊桥修复;沱川篁村明代“大夫桥”经过几百年风雨侵蚀开始腐烂,当地村民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是积极筹资10余万元进行修复。

该县规定拟在文物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内建设的项目,必须经过文物部门的充分论证和审核后才能报批,否则不许建设;村镇规划、村镇建设立项都要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该县县城有一幢危房,紧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虹井”,急需拆迁,户主想改建为小洋楼,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得知后,迅速上门做思想工作,向他宣传文物法,户主最终按徽派民居模式建造新房,有效保护了整体环境的和谐。千年古镇清华拟建小商品街,文物工作人员现场办公,制定可行性方案,保证了老街古貌依旧。

在保护中开发

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成为婺源发展旅游的第一资源和强力支撑。旅游促进了文化的保护和繁荣,让沉浸多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按照“最美的乡村,文化的古城”的要求,该县启动了老城区改造,投入近亿元资金,恢复了太子太保四柱牌坊、文公阙里牌坊、孔庙大门等一批古建,保护了虹井、廉泉等古文物。老街改造去年竣工,沿街商厦店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典雅华贵,楼窗门楣、梁柱“三雕”美仑美奂。该县还启动了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投入近亿元资金对2900多幢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非徽派建筑全面改造,外墙面砖改建为白灰墙面,平屋面改为坡屋面,女儿墙一律改为马头墙,拆除屋面天沟琉璃瓦,屋面红瓦更换为小青瓦,婺源俨然是一座徽派建筑“大观园”。

该县专门成立了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全县乡村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研究会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砚文化、楹联文化等九个分会,通过研究开发,使徽剧、傩舞、抬阁、地戏等一系列民间文化艺术重新登台亮相。去年11月,该县投资100多万元,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傩舞以及灯彩、茶道、民歌等精品艺术搬上舞台,充分展示婺源“书乡”、“茶乡”的文化生态魅力,为婺源人民和游客奉献一道文化大餐。

婺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去年,全县接待游客34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810万元,综合收入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0%、28%。熠熠生辉的乡村文化还让婺源一举摘得“中国旅游强县”的金字招牌。(汪炬星 王培贵)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