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徽派民居之人文摄影专题
0 来源:CCTV 作者:互联网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6年02月25日

《漫游徽居》节选----文/摄影 杨大洲

  在安徽省南部山区,由于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至今还完好地存留了数以万计的明、清时期的古 民居,这些被称之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的徽派建筑,或依山、或傍水,高低错落,灰白色的墙、青黑色的瓦,富有韵律的马头墙,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秀美、宁静,如画如歌。

  八十年代初学摄影时,曾匆匆走过歙县的几个村落,不论是幽深狭窄的石板路,鳞次栉比的宅院,精美绝伦 的石雕、木雕、砖雕,还是古朴恢宏的祠堂以及它处十分鲜见的各种石牌坊,都使我永难忘怀。当时亦拍摄了几 张还算满意的照片,但毕竟对这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无知,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留下了许多无以弥补的 遗憾。

  时隔八年,在我编著完成了《杏花 烟雨 江南》《京都胡同略》之后,我终于又有机会再一次踏上了赴皖南 之路......

  皖南古民居分布极广,从哪里开始呢?尽管有资料,有重点,但直到坐在了南京至黄山的火车上,仍未最后确 定......细雨霏霏,挟着油菜花的清香飘然洒落,不绝于窗,使人心旷神怡。

  翌日,安闲地吃完早饭,便开始在村子里漫游。春日的阳光下到处都弥漫着一种纯朴、祥和的乡土气息。散 落于村中的古民居很多,基本是清中、晚期至民国的,有的相当完好,只是那些曾经洁白亮丽的高大墙壁,历经 长年风雨的冲刷变成了斑斑剥剥的灰白色,渗透出沉沉的历史感和淡淡的怀旧情绪,我迅速地拍摄起来。

  不经意中,我们来到古南阳镇的正街,路面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由于年代久远表面都已磨出了亮光, 街两边全是一个接一个的商铺,虽已破旧,但你依然能体味到昔日的繁荣。

  下雨了。

  小雨,似有似无,泌人心脾,路面上积起一个个跃动的小水洼,闪烁着幽幽的光。绿叶更绿了,青瓦更黑了, 这种空蒙迷离正是我希望的,我以为在雨中拍老房子才最有韵味。边拍边走,不觉间来到了江边村口,路的尽头 有一座临江的过街阁楼,现在是陈村文化站所在地。当我站在阁楼的花窗前,惊异这阁楼造型的别致独特和江岸 风景的绮旎时,小翟告诉我,这是踏歌岸阁,这是汪伦送别李白的古渡口,这是桃花潭!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这首千古绝句,是孩提时妈妈教我背诵的许许多多诗词中的一首,数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清晰地印在 脑海里。闲时,于白雪、孤灯、月下,我会感慨于斯,叹高山流水......而奇怪的是这么多年里我竟从未想到过 这桃花潭到底在何处?是否如这诗句一样迷人?或要前去寻访凭吊...... - 也许这就是天意!我轻叹。

  桃花潭不大,位于青戈江西岸的峭壁之下,潭水清冷幽深,潭边怪石桀立,老树纷披。其上有怀仙亭,在 这细雨纷飞时,伫立其中,感今怀古,真可谓人生一大快事。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只可惜 没有佳人与酒!

  从祠堂出来,已日薄西山。还有那么多地方未能造访,只能寄希望于下次了。晚饭时,我们尽情纵酒,为皖 南之行令人激动的开始,为我与翟军的相识,为陈村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保存良好的古建筑,为青戈江畔秀美的风 光,为桃花潭。

  是夜,我梦别桃花潭。一叶扁舟,随江水缓缓而行,舟头我与李谪仙饮酒吟诗,十里桃花,清香扑面,远处, 传来汪伦踏岸击节、依依不舍的歌声......




这些被称之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的徽派建筑,或依山、或傍水,高低错落,
灰白色的墙、青黑色的瓦,富有韵律的马头墙,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
秀美、宁静,如画如歌.....


  这是一个典型的徽派以天井为中心的三间两进宅院,建于民国初年,
但基本秉承了明、清之法式。只不过开间、进深等要大于过去,这样不仅
更为宽敞,采光、通风都要好得多。这座宅院的所有做工都极为精致、
规距、一丝不苟。其隔扇上的木雕更是异常精美。可以想见它的主人
是有品味、当初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这种周边封闭使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当地名曰"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是
徽居的一大特色,不论是普通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的应用,人们戏说是因
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和企盼"不尽财源滚滚来"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研究是上古
穴居遗风。我的看法是:戏说无论,一种调侃而已。穴居遗风则太牵强、也不可能,
有故弄玄虚之嫌……


  徽居高墙耸立、四隅封闭、形同城堡,当是生存、生活之需要所致。
其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也只能是安全的需要。从皖南地区民居村落发生、
发展的历史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这个建筑该叫它什么呢?反正不是亭也不是阁,临水而立是否可以称"榭",
我不知道。但是它那样的迷人,设想一下:夕阳下或细雨中,一桌、一凳,一炉
清香,一把古琴……


  查济一个普通人家,中堂上挂着一块金碧辉煌的进士匾,是这位丁丑年
(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的进士查之屏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
给自己立的。一百余年过去,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战乱、浩劫,
能完好地留下来重挂在中堂之上,想来真是太大的不易,也生动地反映出社会、
政治环境及人们思想、观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一组木雕共八幅,全是取唐诗笔意所作。其中"借问酒家何处是 "、
"姑苏城外寒山寺"、"卧看牵牛织女星"和"劝君更进一杯酒"脍炙人口、
耳熟能详。而这四幅,我才疏、是真不知何人所作、何题名之句,故请
大家一品。另外,这也是我在皖南地区见到的木雕中很有文气的。后来
看资料在黟县也有一组,达十六幅之多,并题有一联 :"漫研竹露裁
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妙极!余按图索骥,结果被拒之门外,甚憾!


  这是一个祠堂或是一个相当大的宅院,但是大门紧锁、无缘相识。
仅看其外观就相当恢宏,而这么大的影壁也是很少见到的。
在影壁正中墨书一个巨大的福字,有趣的是这福字的偏旁变形为一只梅花鹿,
于是:福禄(鹿)双全




  徽居的大门千姿百态,但泾县茂林的大门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大门的制作相当简单,其妙在它所用的砖上,灰、白两色相间的绞胎砖,
纹理变化万千、充满玄机,俨然一幅巨大、立体的赵无极的水墨画。
若从时间上来看,也许赵先生是受了它的启发。


  柱下承托柱脚的石块叫柱础。其名最早见于《墨子》:"山云蒸,柱础润"。
宋时有五、六种叫法,清则称柱顶石。柱础之源可达新石器时代,
至汉形成一定规范。历朝历代、不同地区和流派均有变化与不同。
六朝以降,其制作愈加奢华、精美,造型丰富多彩、趣味生动、蔚为大观。
故柱础是我们了解、欣赏古建筑以及断代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有意思的是入明、清,民间所制尤趋繁复,而官式建筑却还于简单,故宫便是典型之例。




  精致典雅的格扇门,与后面汪村那个清代"二十四孝图"的格扇门相比,
有如瓷器中一是官窑、一是民窑。同时你还可以从中看出明、清两朝审美上
的差异,甚似家具,明式的要简约大气、也挥洒得多!


  三元井。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尊文重仕,故特意把井造成这样以寓教于
日常生活之中。其意为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最高成绩 - 三元及第 - 在三元井中汲水、
提水,三元汲提之谐音。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而我想实际上是为防止小孩子误坠井中而已。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