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死亡前的静寂?--江西传媒格局新观察
0 来源:婺源人家网 作者:wwwwzf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4年12月14日

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死亡前的静寂?--江西传媒格局新观察

如果把进入全新的二十一世纪作为我们这个龙的民族腾飞的起点,把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作为华夏之龙腾飞的首次昂首,那么即将过去的2004年正好是一半的历程。这一半的历程,江西的发展有何进步?建设“文化大省”的江西传媒何以继往开来?

行百里者半八十,更何况前途漫长。本人不是业内权威,本文也非专业之作,只人表片面观点、引玉之作,希望能从几个侧面切入江西传媒,引发行业的思考,以推动江西传媒产业的发展,为江西的崛起贡献能量。

一、从《江西商报》说起

说起《江西商报》,江西传媒业内人士无不感慨万分。一份曾经默默无闻的周报,在新思维的触动下,寻求改革、几次寻找合作伙伴,几番“改嫁”,最终还是落得寡妇一个,成了江西传媒业近年来最大的闹剧之一。

抛弃各方恩怨,让我们认真研究《江西商报》的发展史,我们不禁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曾经一度挂在江西省供销社名下的《江西商报》在寻求“姘夫”之前始终不能有所起色?

2、为什么江西省供销社要寻找合作方、以求做大这个报纸?

3、为什么一份默默无闻的报纸,能在新资本、新结构的运和下,在短短的时间(甚至是数月时间内)快速成长,跻入江西传媒业的主流行列?

4、为什么《江西商报》几次融资、合作均以失败告终?

5、是什么区使《江西商报》在小有成就的基础上,敢于这样的夜朗自大,私毁“婚约”,以致落到今天的可怜下场?

……

回答以上问题看似复杂,实则不然。如果我们整个传媒业或个别人群回避不见,那只能是另一种更不幸的不幸了。

首先,《江西商报》寻找 合作的原因并不是偶然,而是折射出了整个江西传媒业的资本张力。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又自诩高大的江西传媒,从来没有更多的(甚至是从未)让民营资本与第三方资本进入。依靠的政府(准政府功能、事业单位的介入),是一片亏损,难以生存。

举几个实例支持上面的观点。

一是在江西这个根本没有“传媒品牌”的土壤上,业内、业外听得最多的最关于如何建立“品牌”的高谈阔论。在这些高树“品牌”的阔论支持下是关于长线投资、资本博弈的论调(这样或许可以套到更多的资金)。试问连经营都未站稳的情况下,品牌何以建立?长期亏损换来的“品牌”又能有几分含金量?只管投入,不顾产出,江西传媒业正在形成一个可怕的黑洞。

虽然江西传媒业从来没有公布过任何完整的、系统的统计数地据(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是一个社会细胞、一个公众企业,更没有认识到达一个企业应该做到的基本层面,主动的与社会割裂开来,以为这样是最安全的),虽然关于销售收入、销售增和与业绩辉煌的论调层出不穷,但似乎省内各个传媒巨头们一把手的最终报告都是“扭亏为盈、树立品牌,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年亏、年年做,关键是准行政化的传媒体制结构无法具备资本的审核与资产的增值能力。

其次,行政、计划、权位的纵横使市场经济的所有功能在江西传媒这座“山”前嘎然停止。

“骗进来、踢出去”,对新合作伙伴没有丝毫的诚意,依靠着各种关系保护、骄横拨扈,构成了江西传媒业的基本形态。新的合作伙伴们不能融入到经营中,原有的东家想永远保住自己的“宝座”,合作的利基倾然倒塌。

按资本说话--这本是新经济秩序下的社会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可江西传媒偏说“不”,他们牵着一条即将腐烂的“脐带”,腐烂的一头是江西传媒行业,另一头是政府与准政府的形形色色综合体系,所有的合作都以失败告终也就不以为奇了。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业、品牌、既有对私的一面,也有对公的一面。对私,它是企业投资者所有的;对公,它属于社会的一份,是社会构成的细胞,有着义不容辞成长的责任,传媒也不例外。新的资本进入占了优势,新的体系经营取胜,那他们获取更多的话言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各方利益有法保障,企业品牌在保值中增值,企业业绩能够得到不断的攀升,那么这样的状态就是正常的,应该保留并予以弘扬,而不是以某一方的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更何况是传媒这样的公众产业。

江西没有联想,也不会产生联想这样的公众型企业。

江西没有《大公报》,假如《大公报》诞生在今天江西的土地上,肯定前途只有一条:死!

同时,我们又想到了假如江西行业也学深圳报业的作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报业集团,将深圳报业所有的主流报纸的经营都统一起来,那一定会出现全省无传媒的奇迹。

而那些打着“保护国有资产”旗号的人,只不过是借这面大旗在谋小群体利益罢了。

再次,江西的传媒业多年所谓的品牌建设不堪一击,整体虚弱病入膏盲,不下得药是不能够得到痊愈的。《江西商报》,就是一块试金石,只不过整个行业不愿意承认这个可怕的事实罢了。

《江西商报》是一个悲哀,而更大悲哀则是整体行业。当我们听说某个传媒“夫妻”吵架,丈夫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妻子偷走了家里所有的财产,理由是妻子还可以再嫁,而丈夫却因为法院院长是妻子的表堂兄无处申告时,这样的悲哀不用言明也会是一种绝对的悲哀。

刊号是一方的,资产是别人的,双方永远不能融合,永远不能生下共同的结晶,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西“人心狭窄”意思所指吧?

二、有多少个“最”

◆江西最大的纸质媒体;

◆江西高端读者最多的媒体;

◆江西读者最多的娱乐类媒体;

◆江西最大的都市类报纸

……

“最”字讨人喜爱,可在毫不起色的业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某家媒体不知是在哪个昏庸的“官”领导下,还是在无能的职业经理人指导下,陆续推出了以“综合新闻”、“法制节目”为主体的新产品线,而原先最具吸引力的栏目在新的调整中被抛弃一边,新特色成了南昌大街小巷墙上的“窈窕之色,却是着实好看。孰不知这样的产品建设思路只不过是央视与沿海媒体九十年代的过时做法,新闻、法制节目不要说是在省台,在央视也是在一场全新的调整当中,这家媒体谈何特色与品牌!

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专家一看便哑然失笑,笔者不多加评论,因为我很快就要转达入下一话题了。

三、可怜的《南昌晚报》

说《南昌晚报》可怜,是被业内人士传出来的。据说去年《江西商报》“跑步前进”的时候,《南昌晚报》的“领导们”天天“坐立不安、寝食无味”。

如果一家老牌报纸,且处于自然垄断的情况下,在一个新手面前表现如此差强人意,那么这个可怜的“老人”确实是值得可怜,值得以此去博得全社会关心的了。

《江西商报》动荡之的,一夜间突然江西市场上出现了另一种报纸与《江西商报》版面、风格一模一样的报纸。这时,我们不仅要为原来《江西商报》股东们的“知本”流的扼腕叹息,更可怜这家报纸居然可以如此盲从,甚至连深圳市场表现最不如人意的“星期天”版式也搬出过来,原有特色一夜顿失,信息容量逐渐减少,这才是真正的可怜。

原本,《南昌晚报》的自然垄断优势,具备着向上海《新民晚报》相同的发展潜质,晚报与日报具有不同的发行、经营、制版体系,张冠李戴,既可笑,更让人为此担忧。关于它的双面彩版也就不多说了。

四、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死亡前的静寂?

什么让江西传媒业如此滞后(如果这时我们还要以有一家媒体“进入中国报业五十强”引以为荣的话,那只能是无话可说了),其原因主要源自于以下几点:

一、职业化产业圈的形成有待成长。与其它城市、区域不同,江西的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经理人、职业作家、职业记者、职业撰稿人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圈子,“报而优而仕”成了这个圈子中最显著的特点,这样的特性注定了整个群体较少的关注理论研究与思维的开拓,难以得到长久的发展。

二、对新闻的感知渐失敏感。与经济在蓬勃发展不同,早年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先行”政策,成了江西整个传媒业留守不前的最好理由。制造江西、招商经济,这些都对本土的财经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求更加高级的文化建筑来适合这些体系,可是当前整个传媒业的状态没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三、对自身定位的泯失,造成了集体的迷惘。是向东看还是向南看,是向西看还是向北看?--江西整个文化产业都面临这样的困惑。与经济上“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与中部的平台”之定位不同,江西省的文化产业从来没有给自己下过严格的定位,整个群体都是乌合前进,没有个性、没有征貌、没有业绩从很大一个程度上来说也是必须。

四、制度体系没有满足新产业的要求。从严格意义上说,制度既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因为其落后而滞后甚至阻挡产业的发展。现行的制度体系迫切面临新的改进。

从大的方向来看,江西传媒业偏向于技巧的研究,而没有更多的关注理论与实务,我们可以从最近发生在中国传媒业的两年较大事件来看江西的传媒:

一、近一段时间,深圳发动整个社会的媒体资源就“城中村”的现象进行广泛的讨论,从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改造。而在南昌,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城市面貌、经济发展的现象,“发黑的粉面”、乌黑的桌子小摊,在南昌是遍地皆是,可是我们的媒体既没有关注到这样的社会细微层面,更没有手牵手的来做过一件象样的实事。

二、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网络与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是焦点,而江西的传媒只限于“上传下达”,传媒间既没有自己的观点与关注,我们的高校、文化人士也没有进行专业的研究,相反比我们更加内陆的武汉、成都、重庆都做得有声有色,让我们相形见拙。

文化不能为社会服务,传媒不能为产业做贡献,这样的现状不得不让人堪忧。

五、新格局的探讨

一、新的格局将在整个行业的困境中产生。我们可以看到,在不远的未来,江西整个传媒业(以各大传媒巨头为主),将面临一次全新的挑战。外来传媒的影响,网络、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社会传播源的多元化,产业化程度逐渐提高还有国家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会让整个江西的传媒业从宝塔中走出,谁先走出,破局,谁就能获得新生。

二、特色、服务将是江西传媒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新挑战。媒体的过于同质化、千人一面,这将使整个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日报、晚报、娱乐报、财经报这些体系各有不同,统合化的趋势只能让整个产业更加的边缘化,进入一个狭窄空间,迟早有一天会让整个行业醒悟。

三、资本与品牌的重新配置是新的趋势。可以预见的是,新的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体制的影响,还是小集体的利益诱惑,依托政府,属于国营的传媒业将逐步涉水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市场当中,媒体们将逐步成为一个个的公众化企业,在这方面江西巴士在线传媒有限公司就走在了前面,其创办人王献蜀先生就所有权的出让逐步取得经营空间的扩大,值得整个同行的借鉴。

四、行业的自觉性与自我免疫能力有待提高。依托招商得以发展的文化体系本来就显得脆弱,这样的传媒业如何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以稳固自身发展的基础,找到自己的“利基”,保持自己的特色,挖掘自身的潜力,形成自己的产业圈与职业群体,显得尤为重要。

五、全行业的纵横合作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方都想成为no.1,没有人甘作绿叶,媒体间互相无序厮杀,无暇关心社会的细微层面,最终将遭到真正的上帝--群众与社会的抛弃。如何联合,寻求更大的媒介影响能力已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传统的依靠行政来约束已不具这样的号召力,而进行“深圳模式”的统一集团化改造又不适合江西当的实际,唯一可行的是整个行业在几次碰壁后进行一种自然的组合,形成二至三个竞争团体,互相竞争、互相进步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在从当前的无序过渡到多寡头竞争局面,需要有一个政府引导、群众认知、产业重组、行业沟通的过程,是个难产的过程,却是一个让惊心动魄的裂变。

据说在《江西商报》今年动荡之时,其空下的“三甲之一”市场份额曾让整个行业的人士鼓舞振奋,都认为一场全新的洗牌来了,现在看来这只是整个戏落幕的序曲,接下来的黑暗迎来的将是黎明还是死亡,现在看来都是未知,让我们一同思索……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