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攻略游记> 浏览文章
婺源散记之思溪延村、清华彩虹桥、寻根李坑
0 来源:德吉甜茶馆 作者:whly1919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6年08月11日

婺源散记之思溪延村篇

思溪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境内,距县城紫阳镇不远。据说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余年。当时建村者俞氏以(鱼)思念清溪水而名。几百年来,历代在各地经商,主要从事木材、茶叶、盐业等商业活动。经商致富的人多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书院,创建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
  
整个村落以明清古建筑为主,村落内以青石板铺地,古建群背靠青山,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绿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 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金黄色的油菜田、掩映在绿意葱茏中的白墙黛瓦、碧波环绕的小村落,春天的婺源像是一幅墨丹青长卷,水彩轻抹,浓淡相宜。绽放在田地里、小路上的黄色油菜花、粉红桃花,在濛濛烟雨中更显得柔嫩清新,如缕的烟雾飘浮在远处黛青色的山间。



从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拐进这个被称为“聊斋影视村”的地方,就与掩映在一片碧绿大树里的白墙黑瓦隔河相望。村口河上亦有一座木质廊桥,名曰“通济桥”,建于明代,规模自是不能与“彩虹桥”相比。




但如果说“彩虹桥”是“出尘”的,那么“通济桥" 则是“入世”的,村民们闲坐其中在廊棚下聊天,凭添了份亲切。有美术学院的学生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安静地写生。



思溪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屋里都有天井,商业文化在天井建筑中得到完美体现。



延村位于思口镇内,与思溪村临近。据相关史料记载,延村始建于北宋年间,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现在大约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村名原称“延川”,是因为村落面临川流不息的清溪,乡民以期后代子孙绵延百世,故名。后来,延川才慢慢地被人们俗称为“延村”。



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朴素淡雅的美感。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 、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里外墙着重采用了马头墙、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



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民居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多为一层至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四周风火山墙围起,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徜徉其间,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从容质朴行走的愿望在三日的奔行中演变成另一种浮躁,行走时一次次瞬时的触动与感悟却因最终的无迹可寻而成为遗憾,也许这便是都市人的无奈了。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读了这句诗,才知我们仅仅窥得婺源全景的一斑。

婺源散记之双桥落彩虹

彩虹桥被各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长廊式人行桥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

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了建桥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宽的河面上;分解洪水冲击力的半船形桥墩设计;根据洪水主流速桥墩之间的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的紧密牢固;桥面设计理念的长远、实用,易于后人维修,充分体现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



婺源是书乡,崇尚读书,自古不喜欢简单地有地名命名桥名,几乎所有的古桥都有一层美好的寓意。彩虹桥也不例外,许多人都给她取了不同的名字,无一被村里人认可。桥名是在将要竣工的清晨,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彩虹。彩虹、廊桥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村人见此情景,认为这是吉兆,即取名彩虹桥。彩虹是清华人心目中吉祥、美丽的象征。以彩虹取名,并不指桥体的外形,她祝愿每一位踏上此桥的人,就如同登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终生都有好运气。



因篆刻流派鼻祖文彭与何震泛舟于此,见这里秀美风光,文彭欣然在临水石壁上题刻“小西湖”而得名。上千年的水碓作坊,依然演示着古人利用水能带动水车舂米、磨粉。一道简单不起眼的石碣(石坝),几百年来保护彩虹桥周边的生态环境,被誉为“生态保护神”……



婺源属江南水乡,但又不同于江南水乡,她是山里水乡。山区典型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婺源水乡的独特魅力:水清澈见底,山延绵碧绿,村落散布。远看徽派民居,高矮错落,白墙黑瓦,清溪在村前萦绕,背临茂密树林,小桥流水,就象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尤其是在有雾的清晨或朦胧的细雨中,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婺源散记之寻根李坑

婺,旧时对妇人的颂辞。这是辞典上说的。那么,婺源是美妇人之源,还是婺水之源?青山老树,高墙黛瓦,小桥流水,古亭驿道,婺源真的是一位锁在深山的女子,清清婺水养育出来的美人。

婺源县有小村李坑,“坑”非坑也,在当地语言中是“溪流”之意。一条蜿蜒的小溪穿村而过,溪的一边是条被磨得光滑的青石小路。路的旁边错落着古老民居,层层叠叠向小溪的尽头延伸,却又倒映在明净的溪水里。




村口,最醒目的是几株大榕树,如巨大的伞盖,翠绿的天棚。一弯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看得见清水中的小石子和细嫩的小草。农舍沿小溪两边的山坡错落有致地排列,鸭子们戏水,妇女们洗衣。村中老妪蹲在在溪水边的青石条上,依在黄昏的余晖中捣衣闲话,高起轻落的棒槌,就像扶在宫商上的纤手,琴音随着流水围绕村庄。几缕炊烟在屋前房后飘动,数声犬吠在空旷的田野里回响。



徜徉在小巷,阅读门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样美丽的诗句,恐怕惟有江西的词人才能写出。这里的对联不负佳山丽水。谁家的“春蔼堂”?谁家的才子?写下这样的楹联记录历史:“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写经心静觅句堂深”。还有李姓人家表达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五柳先生有诗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原来千年以前的世外桃源也就是这样。惟有这样的才情,得配这样的山村。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