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攻略游记> 浏览文章
丹桂飘香的日子:坑头古樟林农舍
0 来源:wypjy001 作者:wypjy001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4年09月11日

在没有来桃溪之前,我被桃溪、孔村、坑头、豸峰、龙山乡搞得很糊涂。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到那里游过一遍之后。我才真正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原来,坑头以前又叫桃溪,因晋代人潘岳带人在此遍植桃树而得名,坑是方言,其实也就是溪的意思,又有桃树,又有溪流,岂不是世外桃源吗?我想当时潘岳在此种桃树也就是想在此建立理想的世外桃源吧!既然古人都这么钟情于这个地方,可见这个地方真的不同凡响。是一个适合人隐居、生活的好地方。

初到坑头,就被它典型的徽派建筑、潺潺的溪流、光滑的石板路所吸引。于是打算在这里多住几天。找了一个适合的农家,就住了下来。这家人姓潘,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大女儿去上大学了,小女儿去打工去了,现在家里就剩下两个老人,正好有空闲的房间。房子打扫的很干净,也很整洁,想必是女儿们曾经住过的。村里的人绝大多数姓潘,他们居住在这里有一千多年历史,房子是祖上留下来的。从古朴的墙壁、精细的木雕中可以推断主人家祖上一定曾经显赫过,老潘是个健谈的人,从他口中,我知道了许多有关坑头村的故事。知道了坑头村的“两多”“两绝”, “两多”中“一多”是自古以来文人仕宦多。村民流传有“进士满街走,秀才多如狗”之说。村谱载:仅明正德至万历年间,该村中进士者就有十一人,任尚书者六人。其中潘璜祖孙三代里出了九位进士,潘璜一人就先后任过吏、刑、工、兵四部尚书的史实,在婺源辉煌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村中“尚书故居”曾有联:“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清初,该村潘姓子弟中举者亦有二十余人,但多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当代台湾著名红学家潘重规即该村后裔。 另“一多”是古桥多。至今村中央小溪上历代所建的三十六座半小型石拱桥,蕴涵着一个意味深长的传说----村中共出了三十七位达官,其中三十六位系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村人允许其各建一桥(谐“轿”音),以示荣耀;而有一位是花钱捐来的,村人只允许他建半座桥,以警后人。“两绝”中“一绝”是村中以一口据说是吕洞宾所掘泉水酿制的“老水酒”,谱载明代宰相严嵩酷爱饮用。“二绝”是村民引溪中活水入宅放养的“冷水塘鱼”,鲜嫩味美而又可入药。 同时,也知道了坑头村是书乡中的书乡,在古代,这里的仕人官宦很多。

走在坑头的石板路上,你确实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书香从渗透出来,这里的人也不像其粗野的村民那样蛮不讲理,口出脏言,这里的农民朴实而彬彬有礼。他们会为了方便他人走路,而把自己的墙壁削成椭圆形,他们也可以放下自己的事为你带路,他们更加热情的对待陌生人。使你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走在这样的村子里,你会感到很愉悦,很轻松。你可以完全蜕去你所有的伪装,和他们密切的融成一片。

丹桂飘香的日子:古樟林农舍

农历八月,我再一次来到桃溪。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这次跟往常一样,我照例住在古樟林农舍,住在以前的老地方----二楼靠院子的一个单间里。一走进房间,我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我循香而去。香味把我带到了窗边,我打开窗,看见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开满了黄色的花,一股股香气就是从那里传来的。我打开所有的窗,让香味从窗外源源的飘进来,然后放下行李,舒服的躺在床上,尽情的享受着这迷人的芬芳。

桂花树在桃溪的乡下是司空见惯的,小溪边、院子里、山岭上,到处长着这些飘香的桂花树,一到八月,桂花开放了,整个村子里都飘散着浓浓的桂花香。桂花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变种很多,常见的有金桂(花橙黄色)、银桂(花黄白色)及丹桂、四季桂等。桃溪的桂花大多是金桂。开黄色的小花,花一簇簇的,这里的金桂还有一个特点,别的桂花一般为四瓣,这里的桂花为五瓣。浓浓的香气从花蕊里传出来,弥漫的周围的空气中。一个人走在香味十足的小径上,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这几天,我尽情的享受着桃溪的桂花香味,欣赏着桃溪的美景,用心的去过自己的每一天。白天,拿上画板到山里去写生,主要描摹桂花树挺拔的姿态,坐在桂花树下,看着美丽的桂花树,嗅着迷人的桂花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常常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度过了自己一整天的时光。到了晚上,端着一杯桂花茶,约上几个相熟的村民,一起坐在桂花树下,拉家常,谈天说地。一直到月亮西斜的时候,才各自回家去。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本打算回家与家人一起过中秋,但是确实有一点舍不得离开这个美丽的胜地,于是就留在桃溪,准备过完中秋以后再回家,中秋这一天终于来了,晚上,在融融是月光中,村民都搬出自家的椅子、桌子,放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聊天,其乐融融。十五的月亮特别圆,在柔柔的月光中,飘荡着淡淡的桂花香味,整个夜空充满了诗情画意。八月的天气已经有一点凉了,抚面的风已经有了一点凉意。店主已与我熟了,于是请我一起加入他们家的晚宴,吃过饭后,我们又在庭院里面聊了起来。聊了好久,从天南聊到地北,一直到晚上一点多,我们才尽欢而散,各自回房了。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