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婺源:徽文化“活态传承”
0 来源:网络 作者:王培贵 郁鑫鹏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9年12月24日



国家非物质遗产----徽剧

傩舞传承人向学生传授傩舞技艺

茶道表演

2008年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我国首个跨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实验区。保护区域包括我省婺源县和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

一年多来,婺源县以国家徽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抓好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使徽文化从“静态传承”迈向“活态传承”,进而带动了以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文物“修旧如旧”

“嗨呦,嗨呦……大家再用一把劲,这根木梁的榫头就接好了。”前不久,该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沱川理坑的10几名村民按照专家的设计图,正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更换一栋古宅中老朽的梁柱。同时,沱川乡篁村村民筹集了10余万元资金,将村中明代的“大夫桥”修复。为策应“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该县免费为农民提供设计徽派建房图纸,引导他们建设徽派建筑,对一些古建筑则予以“修旧如旧”。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该县投入资金880万元,累计维修古建筑60余幢、古桥梁13座。

“发掘和保护婺源的传统文化,展现徽文化魅力,是建设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婺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汪立新说。该县按照“最美的乡村,文化的古城”要求,投入重金改造了老城区一期工程,修葺太子太保四柱牌坊、文公阙里牌坊等一批古建筑,修复了虹井、廉泉等古文物。徽派景观桥、茶博府、民俗风情街等一批文化景观“复活”后,正成为游客观光休闲的新去处。

  发掘抢救“非遗”

为传承保护好婺源徽剧这种民间艺术,该县专门成立了目前全国唯一的婺源徽剧团,招聘了新演员,搜集、整理古老戏剧、音乐、舞蹈资源,使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形成了音像及文字资料。据悉,该县挖掘和收集了《昭君和番》等400余个传统剧目,整理曲牌800多首、脸谱52个。挖掘、收集傩舞剧目数十个,傩面50多种。

该县还以徽剧团为载体,将挖掘整理出的剧目搬上舞台。投资100多万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打造了一台集中反映婺源文化的主题演出----《婺源风情》,让具有浓郁徽文化特色的徽剧、傩舞、灯彩、茶道、三雕、民歌等精品艺术登台亮相。为进一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该县成立了文化研究所和文化研究会,并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启动了“婺源·徽州传统社会”大型课题研究活动,11个课题小组开展了21项课题研究,现已出版了《龙尾砚赏析》、《婺源民俗通观》、《婺源民间故事》等10余部专著。另外,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如在中小学生中举办“我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有奖征文比赛,在教师中举办“非遗”课件制作比赛等。

  外联内扶做大“徽文化”

“寻找徽文化的新载体,延伸徽文化旅游产业链。”汪立新说。该县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西递、宏村等在内的10个徽文化发源县(区)成立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合作开发农村主题旅游产品,共同做大“徽文化”。为扶持旅游商品开发,该县每年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20万元,从旅游发展基金中安排10%作为建立旅游商品发展基金的来源,用于重点扶持旅游商品优强企业的技改贴息等。目前,已开发出以龙尾砚为主的工艺品类和以展示婺源地方特色为主题的纪念品类等旅游商品100余种,形成了“甲路工艺伞”、“朱子龙尾砚”、“徽州三雕”等一批特色品牌,年产值达5亿元,还有20多家旅游企业依靠领先技术专做外贸销售。此外,今年200多家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的3万多人前来古村落、古民居写生创作,也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徽文化焕发出新活力,迅速带动了婺源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县接待游客、实现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大幅度增长。同时,徽文化旅游已带动6万多人创业,景区农民预计人均年增收1300多元。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