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婺源以文化促发展 彰显徽文化文明建设魅力
0 来源: 作者:余新建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8年09月18日

炊烟袅袅的村庄,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美轮美奂的雕刻……江西婺源散发的"徽文化"气息,无不让每一位抵达这里的客人叹为观止!"风景背后的东西"正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近年来,江西省婺源县高举文化大旗,积极启动国家徽州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大打徽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徽文化的含金量,以文化促旅游,以文化促发展,彰显徽文化文明建设的巨大魅力。

民间"挖"文化

婺源极其重视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乡村文化保护管理体制,每年拿出40万元作为文化保护开发专项资金,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登记、建档,大力挖掘弘扬民间文化,专门成立了文化研究会,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砚文化、民俗文化等9个分会,从事各项研究工作,挖掘整理出遗失近百年又极富地域特色的耍柳球、堆宝塔、水灯、香灯草龙、豆腐架等一大批民间民俗艺术。

该县还积极做好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把现代技术运用到传统工艺中,开发出婺源傩面、木雕、砚雕等100多种旅游商品,在传统的"新娘茶、文仕茶、农家茶"等茶道表演基础上,开发出竹筒茶、丫玉茶、禅茶等茶艺,建成了金山生态茶叶观光园、茶文化研究中心茶博府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村等一批文化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发展之路。

建筑"雕"文化

"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是婺源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财富,该县广泛吸收传统建筑文化的营养,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弘扬徽派建筑风格。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规划和建房管理,严格控制建房的规模和样式,聘请资深建筑技术人员,精心设计编制徽派建筑A、B图,免费赠送给需要建房的农民,引导他们住宅建设一律飞檐戗角,门楼、窗台应用"三雕"构件进行装饰,充分展示徽派建筑魅力。

该县还投资2亿多元,对县内2900多栋非徽派建筑进行"穿衣戴帽",即饰墙角、飘檐角,全力打造徽派建筑"大观园"。投资1.5亿元,对婺源县城老街进行了全面改造,张扬徽派风格,并按原样恢复了"太子太保"四柱牌坊、"文公阙里"牌坊、"孔庙"大门等古建筑。如今婺源博物馆、茶博府、徽派景观桥、民俗风情街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成了游客观光、休闲、购物的胜地。

媒体"晒"文化

自从开发旅游那时起,婺源高度重视宣传报道工作,创办《婺源》内刊和中国婺源网门户网站,更新完善电视拍摄设备,多角度、全方位、不间断地宣传婺源独特的生态文化,每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以及海外媒体发稿近百篇,着力唱响"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品牌,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该县还鼓励各类文化爱好者积极地宣传文化、营造文化、经营文化,赋春镇长溪村农民戴向阳,把当地优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传到互联网上,引来大批背包族和摄影发烧友,带动了全村的发展。

今年,该县又创新宣传方式,组团到武汉、合肥等全国大中城市推介婺源的生态文化,大力宣传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徽州古商埠汪口等历史文化景点。坚持每年举办茶文化节、乡村文化旅游节两大节庆活动,邀请全国各大媒体参加,通过网络、报纸、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婺源,不断提升婺源的知名度、美誉度。

舞台"秀"文化

为全面展示婺源绚丽多彩的徽文化,该县投资100余万元,聘请知名编导,精心策划打造了一台民俗文化主题演出--《婺源风情》,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傩舞,以及灯彩、茶道、民歌等精品艺术搬上舞台,演绎婺源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仅今年以来该演出接待游客达1万余人次。

而在广大农村,农民白天忙完农活后,晚上则三五成群地汇聚在一起,自编自演节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仅茶艺表演队就有20余支,人员达到200多人,每逢节庆日,一些景区或乡镇纷纷发来各类"文化订单",邀请这些民间艺术团参加演出,成为婺源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婺源因生态而美丽,因文化而生动,熠熠生辉的乡村文化让婺源一举摘得"中国旅游强县"的金字招牌,全县接待旅游人次由2000年的12万人次飙升到2007年的34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亿元。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