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景点介绍> 浏览文章
婺源博物馆:中国县级第一馆
0 来源:婺源人家网 作者:婺源人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4年02月18日

  2007年婺源博物馆新馆落成,座落于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县紫阳镇文公北路,属国家重点博物馆、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婺源县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反映婺源历史的重要窗口。博物馆新馆投资3980万元,主体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徽派建筑,馆区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甚丰,有青铜器、陶瓷器、砚台、书画、工艺品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其中等级文物千余件。陈列展厅现有婺源千年、茶乡美器、工艺珍宝、砚国明珠、明清书画和当代艺术等六个专题展厅。

  1986年8月,国家文物鉴定会议在婺源召开,丰富的馆藏引起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专此撰联“数赣皖学问家多出星水,愿区县博物馆皆步婺源”。

  婺源博物馆交通便利、功能齐全、展示手段较为先进,为宣传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婺源博物馆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服务社会、服务时代。

博物馆

  婺源,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江西东北部,面积2947平方公里。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建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钟灵毓秀,历史积淀厚重,孕育了朱熹、汪鋐、何震、余懋衡、江永、齐彦槐、詹天佑等杰出人物。这里地域文化特征明显,重教兴文,儒学传家,自古以“书乡”而著称。这里是明清徽商的重地,作为徽商的一支劲旅,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商业辉煌。同时他们贾而好儒,乐善好施,喜爱收藏,使这里一时间成了文物的集聚之地。“婺源文物甲于皖南”,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曾这样评价婺源,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预示着数十年后婺源文物事业的发展生机。

  婺源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当时的县委书记洪海涛同志离任时亲手将土改收缴的十件文物移交县文教科,这是婺源博物馆起步的家底,标志着婺源文物工作的启动。1955年春节,在县文化馆举办文物展览,遂正式有了文物陈列室。1968年因“文革”撤并,工作人员下放农村。1972年成立文物陈列馆。1978年成立县博物馆。1984年在儒学山路的博物馆落成。1986年9月开馆,时值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文物定级标准评审会”在婺源召开,丰富的馆藏引起与会领导、专家极大的兴趣。2005年,为适应婺源发展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在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怀下,8月启动了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和整体搬迁工作。经过近两年努力,一座博物馆新馆已投入运行使用。

  数十年来,婺源的文物工作者在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关怀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抢救、保护”为己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大量流散民间的珍宝得以汇聚。文物日渐丰富,万余件藏品中,以唐宋名砚、宋代纪年墓瓷器、明清书画和历代工艺品为主要特色。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品种丰富、精品荟萃的馆藏体系,令世人瞩目。

  陶瓷是馆藏的一大特色。从唐代开始,婺源已开始烧制陶瓷,到明代中期为止,长达700多年的制瓷史,曾经创造过多少辉煌。而毗邻瓷都景德镇的地缘优势,又是饶州至徽州直达杭州的主要通道,大量的景德镇瓷器由此流向市场或进贡朝廷,必然有一定数量的瓷器流入婺源民间,为我们今人增加馆藏创造了条件。

博物馆

  同时,婺源的学子、商人、官宦游历四方,出于喜好,随着他们升迁、隐退,各窑口陶瓷陆续在这里汇集。比如太白玉坦曾出土唐代精美的青瓷双系罐,我馆先后清理的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衡阳知府张敦颐夫妇合葬墓、南宋庆元六年(1200)汀州知州汪赓墓等一批名人墓葬出土的“紫定金辉盘口瓶”、“青白瓷侈口弧壁碗”、“青白瓷芒口菊瓣汤瓯”、“青白瓷菊瓣盒”、“建窑黑釉扣银兔毫盏”、“青白瓷葵瓣荷叶碗”、“吉州窑黑釉盏”,这些瓷器均属全国各个窑口的典型器,且出土于纪年墓,因而对古陶瓷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还有出土的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注子”、婺源窑“黑釉多瓣盏”、南宋耀州窑“青瓷印花小碟”、七里镇窑“褐釉乳钉罐”、“黑釉乳钉罐”、元代吉州窑“褐釉龙凤纹贴花盏”、明代弘治“青花云龙纹盘”等一大批代表性陶瓷。

  杂项,也是我馆的重要组成,在千余件工艺品中,主要有珠宝、翡翠、玉器、犀角、牙雕、竹雕、木雕、漆器、水藻玛瑙、珊瑚、寿山石、嵌瓷、钿翠、铜器,这些器物制作精良,做工考究,反映了先辈匠人聪颖的智慧和高超技艺,足以说明当时藏者的富庶和独特的审美观。代表器物有南宋寿山石手镯、明宣德茶花纹犀角杯、明嘉靖十年所赐兵部尚书汪鋐的原装玉带、明嘉靖工部尚书潘璜的牙雕笔筒、余懋学藏竹刻竹林七贤香笼,以及清代的猫眼宝石,这些精美绝伦的珍品流传有序,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每一件背后都有着它动听的故事与传说。

博物馆

  砚,中华文化中最古老的用具之一,始于新石器的 “研磨器”,直到唐代,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四大名砚“端、歙(龙尾砚)、澄泥、洮河”横空出世,它们以其特有的品性和文化内涵,各领风骚,风靡天下。

  婺源是龙尾砚的故乡,它产自邑内溪头龙尾山,因婺源历史上归歙州所治,以州名物故亦称歙砚。一千多年来,龙尾砚的兴衰在婺源留下太多痕迹和记忆。馆藏的几百方各类名砚中,龙尾砚尤为丰富。它不但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制和工艺。如婺源俞姓始祖俞昌墓出土的五代天成四年(929)蝴蝶纹眉子淌池砚是目前发现有确切纪年最早的龙尾砚,该砚石质温润,是龙尾石材的上品,砚额两边角阴刻蝴蝶,线条流利而自然,别有一番情趣。而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张敦颐墓出土的龙鳞抄手砚则是龙尾砚中的绝品,其砚石质坚润,两侧纹理呈鳞状,银光闪熠,砚面犀纹致密。南宋庆元六年(1200)汪赓墓出土的八眼抄手端砚,则是端砚的极品。此外,还有各种款式的背花砚、名人用砚等,无不反映当时婺源文化的发达。

  婺源制墨始于五代,北宋开始,婺源的墨业开始兴盛,发展至南宋,婺墨生产已具相当规模。戴彦衡、吴滋等名师创制的松烟墨不滞不滑、香如芝兰,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为天下所推重。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全县拥有墨庄一百多家。墨的产量和销量均居徽州之首。詹鸣岐、詹文魁、詹成圭等詹氏名家,技艺精湛,名品迭出,所产墨 “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不仅入贡朝廷,而且远销日本和南洋。清代以来,婺源墨商更在上海、杭州、苏州、长沙、衡阳、广州、南昌等几十个城市设立墨局、墨庄,直接按照市场需求,用婺源运去的优质原料,就地生产成品墨。婺墨因此称雄长江以南广阔市场达一百多年。馆藏代表性的墨有:明程君房藏烟墨、清康熙乙丑年(1685)姚文田制退思堂墨、清乾隆三十年(1765)汪节庵仿古琴式墨、清詹有乾(号笠亭)仿汉砖墨、清詹大有五老图集锦墨、清李鸿章功臣封爵铭墨和许多清代御墨。此外,还有凤山查二妙等制墨,均为馆藏中的珍品。

  明清书画是馆藏的一大优势,千余件作品中,包含了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陈继儒、俞可进、郑燮、黄慎、边寿民以及曹榜、刘墉、翁方纲、袁枚、王文治、杨守敬、何绍基等吴门画派、新安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的众多名家的精心之作,以及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特别是集王圣教序拓本,为明代汤氏所裱,曾被南宋内府所藏,有米友仁代笔的宋高宗题识,明代为严嵩所藏,款识上有参知政事张庄宪、司马氏、赵夷、周亮工、方亨咸等人鉴赏印和清代王鸿绪的题识,此拓本流传有序,是否唐代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为已知最早拓本是无可非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另外,明代徽州版画婺源清华胡姓始祖《胡学容像》也是一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众所周知,徽州版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所有资料介绍的徽州版画大多以明万历间书籍插图为主,尺幅都偏小,而馆藏的这件作品,一则年代为嘉靖丁未(1547)的重刻本,比万历版画要早几十年,二则尺幅达到纵127.5厘米、横59厘米,在明代徽州版画中十分罕见,是研究明代徽州版画的重要资料。还有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等人的诗笺墨迹也是难得的珍品,此批诗笺共十八人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为时任余杭县令程汝继(婺源溪头人)的《后醒子诗奉》所作序、跋书写的册页,冯梦龙作为通俗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他的墨迹至今为止仅在婺源发现,尤为可贵。

博物馆

  纵观馆藏,这些文物艺术价值高,保存完好,流传有序,内涵丰富,它们或来自考古发掘或来源于婺源历代藏家手中,有些为国内外所罕见。

  建馆五十余年,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充满了各级领导的关怀,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是2001年5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陪同下亲临我馆视察,对馆内藏品给予高度评价。曾庆红、回良玉、刘延东、万里、尉健行、吴官正、罗干、韩启德、曾培炎、华建敏、陈至立、贾春旺、彭珮云、布赫、叶选平、毛致用等领导同志也先后视察了我馆,使我们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博物馆

  婺源县博物馆原旧馆位于婺源县城紫阳镇儒学山上,为一栋具有民族特色的殿宇式三层建筑,展厅面积达千余平方米,馆藏文物甚丰,有从商代到清代的石器、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工艺品等各类国宝级和一、二、三级文物达万余件,馆内有“精品陈列室”、“婺源古建筑展览”、“砚史陈列”等展出内容。以唐宋古砚、两宋名瓷、明清字画为优。一九八六年八月,国家文物鉴定会议在婺源召开,与会专家评论该馆为“全国最好的县级博物馆”。

  馆内精品有东汉时的陶权、两宋陶器、明代百花金莲炬、点翠座屏、盘龙玉带、羊脂玉带和王冠等,明代刘世儒《墨艳图》、吕纪《芦雁图》,谢时臣《群峰积雪》,清代渐江《黄山图》,以及明代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冯梦龙等书法真迹等,都有极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此外,西周青铜器、由名贵鸟羽组成的大型牙雕插屏、犀角杯、猫眼等数百件文物,也极为珍贵。特别是朱熹生前遗物----宋代陶砚,为海内仅见。“满堂红”铜制烛光台(即百花金莲炬)图饰由一百支牡丹、芙蓉、金菊花组成,重90公斤,高2米,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大型翡翠画,重达300克,也为稀世珍宝。

  博物馆第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随着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的不断升温,近年接待游客数量不断增多。

  提示:很多的珍品不轻易示人看,如果有特别关系可以一游饱眼福。   联系电话:0793---7351790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