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景点介绍> 浏览文章
婺源印象及趣事
0 来源:我爱旅游网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7年06月30日

婺源的美,其实在秋日微雨后,更令人倾倒,那时的乡村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山水和房屋都可入画,且是一副淡淡的水粉画。这景色,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晨的上晓起。站在青石板铺就的羊肠小路上,抬眼望去,青山如黛,山头云雾缭绕。

2005年国庆,我和凯及弟弟正、弟妺梅四人驾车去江西婺源旅行。小住三天,印象颇深,回来后还留恋不已,故此执笔记下。

一、婺源人印象

网上有人说,江西出土匪,婺源隶属江西,也不例外,歹人多,刁民多。我不知此人从何得来的印象,但一定是“以偏概全”。我以为人与人的相处,信任与友谊一定是相互给予的。要期望别人纯朴厚道,自己也就必须宽厚待人。婺源三天,我们一致认为,这里民风朴实,待人热情。就说我们在清华镇借宿的人家,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带两个孩子。

早起给我们做好早点,不管多晚,一定是要等我们散步回来,一起吃饭。虽不明说,但热情的笑容和善意的眼神中,让我们知道,这是他们的待客之道。临走时,还特意捧出一堆煮好的板栗让我们带上,说是自家的土产,很新鲜。在理坑观光时,因为路途颠簸险峻,到达后才发现那儿只是个小村庄,实在没有惊叹处,不免心中懊悔。所幸遇到一个当地的“奇人”,一路帮我们讲解,拍照。

他说是兴趣爱好,导游只收一包烟的价格(5元钱)。此人颇有摄影师的眼光,帮我们指点村里街巷的独特景致。后来一打听,他还是凤凰卫视特约的报道员,专门帮助电视台找当地的风景点。他的那些独门拍摄手法,据说是跟外边来的摄影家学的。

临走时,他一直送我们到村口,看我们上了车,再三欢迎我们再来。说下次来时,记得找他,他会陪我们去更有趣的古栈道玩,那是旅游公司还没开发的地方。

在上晓起,我们遇到做早点生意的夫妇二人,在他家中吃早点。女主人特意为我们做当地特色菜“糊豆腐”,并且不经意说要放二块豆腐,好让我们多吃点。我们边看女主人做饭,边喝着他家自产的茶叶,聊着天。后来大家嚷着要吃土鸡蛋做的“荷包蛋”,同行的妹妹对吃比较讲究,告诉主人家蛋要几分熟,要放多少糖在汤中。

女主人一一听着,之后我看着她小心翼翼地将鸡蛋一只只打入开水锅中,那一刻我突然有种感动,她是生怕做出的蛋汤让我们不中意才这么细心。糊豆腐做了满满一大锅,足够6、7个人吃,主人一个劲儿劝我们多吃点。面对这样善良朴实的人,我硬是将这碗辣乎乎的豆腐汤喝了一大半。妹妹也是善解人意,和我一样,虽然怕辣,可还是高兴地说好吃。

不论在清华镇,理坑,晓起,还是在沿途,那些为我们指路的婺源人,都一样友好,朴实和热情(虽然他们对里程总是估计不准,有时还因为紧张羞涩,将左右方向正好说反);他们提起婺源,说起自己的村庄,都有种由衷的自豪和热爱,他们会将每栋祖宅,每条街巷的历史一一道来,他们生动讲述先人的传奇和佳绩。虽然他们不避讳说这里现在很穷,不避讳收取正当的住宿费、早点费或是一包香烟为代价的导游费。

还有两个有趣的人值得一提:

清晨在清华镇的乡间小路上跑步,遇到一个衣着普通的老人。搭话后,我们好奇地问他怎么在这里行走(这是条废弃的路)。

他幽默地回答,我也和你们一样,在锻炼呀。然后一路结伴行走,直到前方有只狗欢跃地向他跑来,他指着前面荒地中一片菜园和小棚屋,说这是他自己开垦的小“自留地”,然后热情邀请我们进屋歇歇,喝杯热茶。

老人告诉我们,因为家乡闹饥荒,他59年从安徽逃难来到婺源,而后就在当地扎下根,1970年以后,他在当时的镇中学工作(现在这片菜园旁边,已经废弃),给学生烧饭。老人育有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一个在厦门打工,另二个在当地工作。

退休后,他每月的津贴,不够贴补生活,于是老人就自己找了片荒地,种上果蔬,供自家吃。我们钦佩老人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感叹他将这片荒地打理成这样繁茂的菜园,也惊异他已经79岁高龄,可依然精神矍铄,幽默健谈。从他从容的言谈举止,很难想象他遭受过那么多磨难。

在汪口,不经意闯入一户人家。因为这家门前摆着介绍婺源的书在卖,从买书开始,我们渐渐和主人搭上话,进到他家堂屋,只见几幅半新的和大量古旧的门楣木雕挂在墙上,很引人注目。果然主人家有些来头,是个徽雕艺术的爱好者和收藏者。

因为喜欢徽雕艺术,除了收藏当地木雕,他在几年前还自学木雕手艺,办了作坊不说,还在紫阳镇开了家徽雕艺术陈列馆,名字也上了报纸和当地旅游图上。

见我们对木雕如此有兴趣,主人来了兴致,先是向我们介绍堂屋一侧摆放的一张清代的婚床,细说床楣,门幅雕刻的图案和代表的寓意。我们好奇地打听价格,主人说这都是他的收藏品,有些也无法估价。因为有心要为当地积点文化宝藏,这些收藏概不出售。

见我们好奇惊叹的样子,他干脆将最得意的镇山之宝从后屋拿了出来,这是一幅9层透雕的门幅,明清年代的,虽然历史悠远,可是图案形态保存完好。

整幅木雕讲的是“皇帝打猎”的故事,在一张约1米长,50公分宽的木头上,雕有各种人物上百个,各种动物,植物几十种,还有亭台楼阁,水榭花径。层次有9层之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主人说,按他的估计,除了楼台工艺太复杂,是事后粘上的,其它的人物、花草、鸟兽都是在原来的木头上掏空雕刻的。

最有趣的是,楼台的门窗还能打开,里边居然还有像指甲盖大小的人物,有对坐饮酒的,有母子相拥的,有下棋聊天的。还有些必须隔着窗棂,用放大镜观看。从这家人家出来,我对婺源又有了一层认识,这里何止是山清水秀,更是人杰地灵,积淀了多少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婺源山水印象

有人说婺源处处是山水,此话不假。这里山势开阔,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金秋时节,处处是金黄的稻田,青翠的竹林,高大的古木。但是婺源最吸引人的,可能还是徽派风格的乡土民居,青瓦粉墙,廊檐高飞,精工细雕,点缀在山水中,透着灵气。

远处,老村的入口处,流水环绕,古木参天,青瓦灰檐,何方人家升起炊烟袅袅。周身是青青茶园和油油菜地,早起的农妇,已经埋头弯腰在田间做活。突然心头触动,想起BEYOND的老歌――《农民》,唱的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再细看脚下的青石板,那可是明代留下的古老驿道。独轮车辗过的地方,在窄窄的石板上,留下深深的印迹。此情此景,让人有感于胸,而无以言表。

此行我们特地去了大嶂山卧龙谷。本以为江南多灵山秀水,特别是浙江就有“浙东,浙西”两个大峽谷。生活在此,已经不鲜见什么山谷。

况且我行走的名山大川也已经很多,一个小地方的山水,怎能入眼?去之前,心里想着峽谷的种种不是,兼有古人曾婉惜: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大嶂山的卧龙谷全然没有这些瑕疵。这里如此令人称绝,自以为可以将峨嵋,雁荡和天目比下。出清华镇大约20分钟车程可到卧龙谷。

沿途景致优美,远处苍山横卧,近前田庄农户,小桥流水。经人指点,我们从清华镇出来不久,可在路边看到远处的“彩虹桥”,用高倍摄像头能看得分明。这座宋代的廊桥保存十分完好,有游人在桥上漫步。可惜门票收得太高,让人望而却步。

车停在卧龙谷景区外,安步当车,进入山门。山门一侧溪水纵流,对岸半山坡,有新建的一片竹楼,精巧玲珑,错落有致,胆大的游人可从溪水上踏石而过,到竹楼休憩饮茶。秋季微雨后,谷中凉爽宜人,脚下苍苔铺道,耳边瀑声如雷,远望云蒸雾绕。

我们都庆幸在这种天气进山,全然不被酷暑天峽谷中的闷热和多蚊烦扰。卧龙谷令人回味最深的,一是潭水,不仅多,而且水质澄澈,浅处清澈见底,有鱼儿悠悠游过,深处不可测,似潜龙在渊。

二是瀑布,有水潭处,必有瀑布,大小不依;三是开发线路的设计者精致的构思,让每处风景绝佳处,有亭可供远眺,有桥可供涉足,有大块卵石铺在溪中,让游人戏水。

我们几个胆子很大,登上一座悬在谷中岩石上的亭子,亭下是一汪深潭,耳边急流轰鸣,放眼天高云淡,让人好不惬意!更好的是,游人无须走回头路,上山是蜿蜒的卵石路,下山是平坦柏油路,游览车送下山。与浙江的峽谷比较,这里的地势开阔,地形多变,有险滩,有急流,有深潭,有飞瀑,有竹林,有古木,有悬桥,有栈道,一路游来,妙趣横生。

三、婺源美食

说来网上已经描述很多了,荷包红鲤鱼,粉蒸肉等等。不过,我们吃了几天,印象最深的,却是“苦槠豆腐”,吃来像是北方的炒凉粉,非常爽口。只是店主人说是这种“豆腐”是用橡子面做的,不知是否准确。后来我们在清华镇财政所大院内,亲眼见到了一株1000多年的苦槠树,看上去很像樟树。

不知我们吃的苦槠豆腐,究竟是这树的果实还是橡子粉,最终没问清楚。土鸡也吃了不少,最好吃的,是在下晓起,现杀的土鸡,主人家用蒸锅隔水蒸了足足2小时,只放生姜,料酒和盐,做法很像汽锅鸡,吃起来鲜美无比,肉质酥烂,又不失嚼劲,汤肥美却不油腻。

四、杂记

这次旅行中,也不免有另外一些感受。这是在对婺源渐渐产生感情以后,突然生出的惭愧。因为当我们在猎奇当地山水,啜饮鸡汤时,并未体察到当地乡民的生活还非常贫困。直到在汪口,当我吃惊地见到有村民穿着带补丁的旧裤子,而那些陈旧阴暗的老屋里,仍然密密麻麻住着许多人家时,才有所感触。

我不禁想到:当我们这些城市人跑到乡下寻找“世外桃源”,赞美这里的的古朴如同百年前一样时,可曾想过那是因为它的交通非常不便?当我们惊叹那些保存完好的老屋时,可曾想过那是因为人们盖不起新居,必须还要使用它?对于当地居民,他们的希望,显然是与我们相反的。特别是访问理坑后,我的心里很难受,这里没有多少新起的住宅。游客去参观的,都是几百年前留下的“豪宅”,至今已是满目疮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当地人所能津津乐道的,也是老祖宗的荣耀,整个村子非常贫穷。从理坑出来,我和陪同游览的当地人余诒鹏先生聊起来,满以为能听到他说,旅游可以带来这里的繁荣。想不到他看得很清楚也很理智,他说这里实在太偏僻,景点也少,旅游很难带来整体繁荣。

村里大部分劳动力都是常年在外打工,剩下的都是老老小小。他希望这里以后能得到整体开发和保护,让村民住上新居,将老房子腾出来,保存好,专门用以参观和研究。

这也正是我想到的,我想婺源的开发宣传,不应该只是满足游客的猎奇。如果能让当地人生活得更好,让他们最终能迁出旧居,住上敞亮的新房,而让这些老屋,只是作为历史见证和文化遗迹留给后人参观,这样该有多好!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