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景点介绍> 浏览文章
六年前的婺源印象 圆了一个绿色的梦
0 来源:旅游博客 作者:湖北华大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6年08月17日

文章是在2000年写的,时隔6年,一切都变了,回忆一下下。
我圆了一个绿色的梦
     ----(一)
  武汉周边线路已没什么新鲜处了。接到邀请,便在周末专程去考察线路。
  感谢高速公路,中午即到景德镇。想到他古称天下四大名镇,应是值得一看。进入城区,却都是些毫无个性的现代建筑和乱糟糟的街道和马路市场。
  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窑遗址座落在西郊,环境不错,很幽静。博物馆很小,两栋主体建筑都是从外地整体搬迁来的,但还是有明显的加工痕迹。据讲解员说,一是来自婺源,一是来自浮梁,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买茶之地。馆中展物从五代到清朝按时间顺序排列,只是实物和文字资料都是少而又少。古窑号称有制瓷的72道工序,但能看到的只有不过五六道,因为现在已没有誰用古法制瓷了。制坯就是各地泛滥的陶吧里玩的那种把戏,然后是放进砖窑用松木来烧,据说现在还能掌握古法烧制火候的把桩师傅只有两个人了,而且都是垂垂老矣,不久这门技艺将从此失传了。
  又去了市区里的瓷器一条街,一个马路市场,卖些中低档瓷器,很乱。
  说了不少坏话,只是一家之言,当然,作为游客,路过景德镇还是要停下来看一看的。
  车行入婺源地界,公路两旁出现了连绵的小山。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在田间和山坳随处可见,和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像树草长在地上一般自然。因为下雨的缘故,小山都笼在烟云之中,若隐若现。江南田园风情在我这个久居武汉的都市人眼里果然是别有风致。只感到处处是景。武汉的山水太干燥了,再不就是灰蒙蒙的雾霭。而这里却像一幅水墨丹青的立体长卷渐次展开。
  鸳鸯湖,一个不大的人工水库,但湖岸蜿蜒曲折,水道颇有曲径通幽之感。整个湖分两部分,外湖可乘游船上一个小岛,岛上浓阴掩映,散布着一些竹楼木屋,免费提供茶水和观赏鸳鸯。听当地人说,过了八月中秋,会有3000多对鸳鸯飞来此地过冬,一直到来年三月后才飞走。为了不打扰这些美丽的情侣,内湖是不让进的,设了警戒线。若是秋冬来到这里,必然会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了吧。
 ----婺源印象(二)   早起出发,雨下得不小。沿途多是昨天下午所见的景观,满眼的绿色十分养眼。但一会儿车就拐下大路,进入到山窝中到了第一个景区:李坑小桥流水人家。
  告诉大家:想看水乡再不用跑那么远了。
  我去过姑苏一带名气很大的水乡,但到了李坑,却觉得“人家尽枕河”一句用在这里更贴切。因为街巷是那么窄,还有街口的小亭和随处可见的石桥。穿村而过的小桥小到不能撑船,水位不像周庄那么低。
  园林布景的水景手法讲究贴水和依水,这就类似于贴水了,下到河边只四五级台阶就好。但这里不同于园林,都是自然天成的。当然少不了有中年的妇人在河边浆洗。
  两旁的房屋中不乏考究的老房子,仅是一扇门就用了三种雕刻的材质:石雕、砖雕和木雕。可惜多数图案的人脸被削平,这是拜文革所赐。但从余下花纹依然能看出精致。
  墙上挂着各宅原主人和建房的简介,如今后人依然住在其中,只是没有昔时的显赫。老宅以清朝建筑为多,唯有一家大夫第是明朝建筑,简约之风在繁琐细腻的清式建筑中显得十分突兀。但丝毫不显简陋,依然庄正雅致,朴素中不乏威仪。
  村里行人很少,问起随行的人,说都到田里去了。房门却未锁,扣门无人应,便推门进去,在屋里转了半天,甚至走到楼上看完了再出来。问起为什么主人不锁门时,答曰:这里民风淳朴,从来都是夜不闭户的。天哪!我还能说什么呢?

  然后去了俞氏宗祠,自然是俞家族人集会的场所。“程朱一脉”的匾端正地挂在梁间。
  这里是建筑艺术的宝库!雕刻实在是太过精美,叹为观止。
  其间,丰富的柱式使我忽有所思:人们常说希腊神殿的柱式是西方建筑美学的极致,但这在这里却看到了他在东方的对影。柱础石雕精细、式样多变,莲花座须弥座八角六角不一而足,柱头各式繁复的雕花图案正可比照柯林斯式柱的菖蒲、忍冬花雕刻。而粗细长短各异的立柱有序的排列,好比多立克、爱奥尼、柯林斯三柱并用的古罗马大斗兽场,显现着古典艺术所追求的秩序感!当然,梁枋、门楣也不相让,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所有手法汇成大合唱。几百年前不知名的工匠们在这梁柱间尽情展示着创作的激情和高超的才艺。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错的,站在这里,就仿佛置身于音乐厅中欣赏一首磅礴的交响乐章。迷失其中,乐而忘返。
----婺源印象(三)   车行途中,赫然看到一堵民宅的墙上刷着六个大字:谁砍树谁坐牢。倒是干净利索,自有警醒作用。
  晓起生态村。植被覆盖率高达81.6%。分为上下两个村子。村中有不少官宅,规模形制更是不惜工本,唯求完美。而且在文革时期,村民用泥把精美雕刻糊起来,故此村中保存了大量完好的雕刻杰作。在这里看徽派民居大可一次看个够!“粉墙黛瓦,飞檐戗角”八字概括,还有被称为五凤楼的风火山墙。连村中希望小学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接待我们的导游就是本村的一个姑娘,普通话不太标准,但她那么热情细致地讲起自己生长的地方的一树一草一砖一瓦,又是那么投入和充满自豪,普通话不标准也瑕不掩瑜了。
  据说上下晓起村之间的青石板路是古代的驿道,一直通到九江去,看着那宽不到两米的小路,我们不信,她却指给我们看路中间的一个凹槽,此为运粮的独轮车辗出的印痕,并言之凿凿地说其父当年即从此走去读书求学。我们遂不复疑惑。
  村子背山面水而建,占尽风水和美景,人行其中,真在画中游。走上村后的小山,尽为数人合抱的大树,樟、枫、红豆杉等上百株,树龄多在五百年以上,把庐山的三宝树比化了。

  廊桥。自从《中国国家地理》介绍了浙江东部的泰顺廊桥后,心中就有了一个廊桥情结挥之不去。没想到却在这里遇到!
  完全是技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屋顶错开,与其说是为了便于维修,倒不如说更是为了丰富桥的美感层次,桥墩为船形,船头尖角的砖石微微上翘,极具灵动之感,人称“燕嘴”,就象一只从桥下穿出的飞燕,喙尖上还衘着筑巢的春泥。古代工匠创造美的热忱与自觉,今人自愧不如,让我想起武汉展览馆门口那两个毫无创意的金字塔。现在的人只会抄袭和怪异。

  思溪、延村相毗邻,因拍《聊斋》而得名,李村的民宅、晓起的官宅,这里则是商宅了。天边浓云压过来,雨骤然变大,天黑黑,令人不禁想起《画皮》里的段子。眼前一片白茫茫水阵,下车不得,只好放弃,返回县城去。

  晚间看了民俗表演,没有商业化的婚礼,也没有媚俗的演唱,有的是茶道、傩舞和山歌,这正是还未被旅游“开发”时的原汁原味。
  常叹中国茶道的日渐式微,东瀛日本的那些旁枝末节所谓的茶道表演团却频频来访,学生反要成了老师。却在这婺源乡野看到如此精致地道的茶艺表演,不禁又要感慨了。农家茶、新娘茶、文士茶一一演过,当然后者最为讲究,喝的是婺源当地大鄣山产的绿茶。口感颇佳。
  傩舞与山歌,余秋雨先生的大作中多有精辟论述,不复多言。

  婺源特产:荷包红锂鱼、江湾雪梨、大鄣山茶、龙尾砚。合称红白绿黑。
  最后说一点,大家都知道安徽歙she县的歙砚为天下名砚,却不知歙砚的石材全部采自婺源的山中,当地人为和歙砚相区分,称之为龙尾砚,皆为上品,不可错过。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