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婺源:非遗传承圈粉 匠心成就产业
0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吕富来 徐黎明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18年05月22日

  5月16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省有34人上榜,其中包括婺源新增俞友鸿、方根民、汪鸿欣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至此,婺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达9人。 

  近年来,婺源创新实施“三大工程”:濒危遗产保护工程、文化生态小区保护工程、文化生产性保护工程,促进非遗保护与科学发展“同频共振”,擦亮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品牌。 


  建立健全智力库 

  2月,投资2000万元的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成开馆。该馆在全面介绍婺源非遗文化的基础上,重点展示了婺源三雕、徽剧、傩舞和歙砚、绿茶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现了婺源非遗保护成果,这是当地实施濒危遗产保护工程带来的喜人局面。 

  近年,婺源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开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普查工作,采取现场调查、社会推荐和个人自荐等多种方式,摸排县域非遗项目传承状况和传承人生存状况。对项目传承状况按发展型、一般型和濒危型进行分类;按项目特点将传承人分为传统技艺、民俗、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间文学和传统医药六大类,建立健全非遗智力库。为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婺源还成立文化研究所和非遗保护中心,专门从事非遗传承人管理和服务工作。 


  促非遗活态传承 

  “获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要把歙砚制作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汪鸿欣所在的大畈村是婺源文化生态保护小区,该村500来户中就有300多户从事砚台产业,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这是当地实施文化生态小区保护工程带来的收获。 

  近年来,婺源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和人才基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研究出版等活动。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发放一定的工作津贴;对传承人项目研究和成果出版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补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非遗人才及文化人士授予“文化事业贡献奖”,并给予经济奖励。 

  同时,该县在非遗项目相对集中的区域,分批选择长径村(傩舞)、江湾村(豆腐架)、汪口村(三雕)、大畈村(歙砚制作技艺)等13个古村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小区。这些保护小区建立展示馆、传习所等,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例如,婺源每年举办茶叶制作职业技能竞赛,发展壮大制茶师队伍,全年实现茶产业系列产值35亿元,连续20年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 


  文化产业发展良好 

  婺源将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文化生产性保护工程,通过招商引资、申报文化产业项目、争取文化企业优惠政策等方式,对歙砚、三雕、傩面、纸伞等非遗产品生产企业给予用地、资金、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连续3年获国家财政部每年100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婺源华龙实业公司、朱子艺苑、翼天文化旅游城等一批企业,借助政策扶持东风,已发展成为非遗产业龙头企业,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走进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朱子艺苑,这里常态化举办歙砚制作技艺大赛,健全歙砚制作人才培育体系,培养了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120多人。 

  目前,婺源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项目2个,已步入我省县级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全县文化企业(作坊、店铺)达1179家,年产值超过百万元企业21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