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徽州文化> 浏览文章
徽州古镇简介
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北风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14年11月14日

 

【碧阳】镇名。黟县县治所在地。背倚东岳山,滨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风光毓秀。碧阳一直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称"县街",属一都辖地。1939年设镇,因碧阳书院而得名。碧阳古建筑闻名遐迩,县城为宋代所筑,北门外横跨漳水的通济桥始建于南宋;城中泮邻街程氏宅(铁皮大屋)为明代民居,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故居坐落在城中北街;清代建筑碧阳书院、县衙正堂保护完好。古街道有直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直街为主街道,与北街相接呈"t形,是古今商业闹市,店房均是典型徽派传统建筑,铺面敞开,招牌店匾,金碧辉煌。所有街道路面全用长条花岗石板横列铺设,阔不过4米,窄道仅2米左右。全镇共有弄巷73条,纵横交错,犹如迷宫,有的宽仅:米,轿、马难行。建于南朝时期的横沟水渠,自北郊引漳水经北门人城,流经街市,局部穿店进屋,自北向南,绕郭门出城,不仅供城中居民洗涤用水,且有助于消防。凡横跨横沟的商号店堂,室内都置有活动地板,随时可汲水取用,至今渠水通畅。

【呈坎】村名。位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西10公里。四周青山环绕,阶川河横贯村落,山明水秀,环境优美。相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周游至此,遇一捕鱼老翁,间曰:"腹饿,公有何赠?"答曰:"呈上一片坎坎洼洼的沃地。"故为呈坎。又说原阶川河沿村后绕山而过,村中缺水,后改河道引水经村前流过。此河方位为八卦中的"坎"方,故名呈坎。村里有3街99巷300多幢民居和10余处明清遗址,其中明代建筑35处,清代建筑122处,祠堂、社屋、民居、桥、亭、更楼、过街楼遍布全村。小巷全用石板铺路,纵横交错,马头墙高低错落。长春社、挹秀桥、罗润坤宅、宝纶阁为村中风格迥异的古建珍品,其中宝纶阁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闺秀家明代民居内的陶器水视和罗会炳家的独木旋转楼梯,更是别具一格。呈坎钟灵统秀,英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宋代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罗汝揖与其子史志学家罗愿,被朱嘉称为"双贤",有"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赞联。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故里也在此地。

【冯村】村名。位于绩溪县浩寨乡。865年,歙州刺吏冯子华长子冯延普路过这里,爱其山明水秀,遂筑室定居,以姓冠村,建村后,人丁繁衍,名人辈出,各种建筑层出不穷。其中大树第、协政第、刺史第、登科第、州牧第。州司马第均为皇赐。这些府第坐落在街中心,府第的前面竖立着八根石质华表(现仅存三根),刺史第门前还有两个石质马槽。从村口到村中,依次排列着五座牌坊:恩荣百岁坊、大夫坊、进士第坊、贞烈坊、楠木牌楼(今毁)。村中还有13座石桥:云庄桥、龙门桥、万年桥、崇礼桥、荷花桥、红桥、大树桥、独石桥(已断)、安仁桥、崇义桥、尚德桥、绿荷桥、北山桥。这些桥造型巧妙,轻盈枕水。尤以龙门桥别具一格,它建于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之间,桥下有一巨石横亘,石中有一洞仅尺许,溪水从洞中徊旋而去。每当洪水暴涨,急流冲石,银浪翻卷,汹涌奔腾,气势颇为可观。

【甘棠】镇名。黄山区治所在地。旧称"赶坦",明末一秀才路过此地,嫌"赶坦"太俗,以当时境内盛产甘棠梨,取其谐音,易名"甘棠"。甘棠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风景秀丽,四面环山;婉蜒多姿的媭溪河沿城南向西北流入太平湖。甘棠老街全长200米,红麻石路面。街宽5米,店面及屋字大都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建筑,一些传统店面仍保留了前店后坊格局。位于老街头的六角楼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开始甘棠新区建设。 1965年因陈村水库蓄水,原太平县城由仙源镇迁至甘棠。1984年按照旅游疗养城市的总体规划,加快新区建设,现已形成龙井、清溪、凤凰、北海、太平、媭溪、玉河为主要于道的甘棠新区,全部是高级和次高级水泥、沥青路面,兴建起数十家中、高档旅游、疗养、培训服务设施。设施建筑有民族宫殿式、古典庭院式、徽派民宅式和现代化楼层。位于镇中心的平湖游园,建有假山、喷泉、凉亭、曲桥,设有石桌、石椅、石凳和花坛、园圃,环境优雅。

【古筑】村名。位于黟县城西5公里。宋代便是黟县的重要街市,有"古筑街"之称。村落背倚龟神山,山下有座古亭,南面青石门媚,阴刻行书"锁凤梳月",翰逸神飞;北向门楣,阴刻隶书"北门锁钥",沉稳庄重,均为1824年古筑书法家孙庭曼手书。又有一泉,冬暖夏凉,腊月水温可达摄氏20度,人称"乌龙坑"。村东一株古檀,村西一株古樟,犹如两个绿色的卫士,护卫着村庄。武溪水依村西向东绕村而过,沿溪筑堤,沿堤植桃栽柳。堤上曾设石桌石凳和竹木凉亭水阁,供人纳凉歇息。早春三月,桃红柳绿,碧波荡漾,鸡鸭嬉戏,莺啼燕舞,一派山村野趣。村内古民居鳞次栉比,马头墙错落有致;粉墙黝瓦同绿树红花,交相辉映。小街弯弯如月,棋盘格式的深巷,由清一色的花岗石板铺成,相传古筑是两位孙姓兄弟迁来创业,故有长房厅和二房厅两大宗词,有古堂、向义堂、五合堂等构造精湛的大词堂。

【海阳】镇名。休宁县治所在地。258一280年休宁县称海阳县,1939年设镇,遂以旧县名命名。海阳镇背倚松萝山、凤凰山、白鹤山、玉几山,众山环绕,夹溪水、横江水穿绕而过。夹溪桥横跨夹溪水上,桥西北有凤山,西有凤湖,古有"夜柳有湖传彩凤,夹溪如花卧长虹"的诗句。城东南隅白鹤山腰,两小山之间一汛清泉,用红砂石砌成方形井圈,水清味甘。清人汪紫沧有诗赞曰:"雪魄暗翻凉入梦,冰满瓮贮清如空/号称城中第一泉,至今保存完好。海阳一直为休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文学家程敏政、出版家胡正言、医学家汪昂,近代著名徽商汪宽也、程敦裕等均出生于此。城内徽派古建筑众多,西街早在明末就是商业中心,如今绝大部分店面仍保留徽派古建筑特色。县前街钟鼓楼原为读楼,现为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宏村】村名,位于黟县城北11公里。宏村建于南宋绍熙年间,现保存明代民居一幢,清代民居132幢,宏材规划匠心独具,全村以正街为中心.北围月塘,南附南湖。村内层楼迭院,以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婉蜒曲折,一条近1米宽的清澈水渠,流经各户,引用塘水,注入南湖,人们将月塘称为"牛胃",渠水称为"牛肠",南湖称作"牛肚",加上横跨吉阳水上的四座古桥。整座村落犹如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人称"牛形村",村内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辟有鱼池、花园,池边多设有栏杆,梁柱门坊雕刻精细,高墙透窗,款式颖异,其中敬修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门外留有约10平方米的空地,正屋前有大庭院,院内花坛假山,错落有致。大门上门罩高大,石雕松鹤同庆、富寿双全,麒麟送子等图案。门内天井间建有门罩,描绘戏文图。正厅为前后三问二楼建筑,窗棂隔扇,梁垫雀替雕刻精巧,飞主流彩。东阳建有偏厅、厨房,结构规整,是宏村民居的典型代表。

【华阳】镇名。绩溪县治所在地。汉置,原辖绩溪县全域,隶属歙县。767年绩溪置县后,华阳镇专指县治所在地。镇以华阳山而得名。扬之河由镇北向南环流城东,翚溪、乳溪从镇西北流,分别在城南、北两端注入扬之河。城镇四周,王石山、水岩山、梓橦山、灵山、翚溪山环列如屏。绩溪县古有:"华阳十景",其中"大屏积雪"、"文峰雅会"、"翠眉春色"、"石印回澜"、"飞云天池"、"石镜清辉"六景在华阳镇郊。40年代,镇内主要有四条街道,路面狭窄。现几经改造,旧街拓宽延伸,路面改铺水泥或沥青,新建了城墙路、环城东路两条新道,一些徽派建筑相继兴起。华阳镇历来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宋有名宦殿中侍御史胡舜陟、文学家胡仔,明有工部尚书胡松,清有著名学者胡培翚。镇内现保存有下三里新石器时代遗址、葛氏宅、徽溪桥、文昌阁、来苏桥等文物古迹。

【黄备】村名。位于歙县南部,距县城约15公里。唐未有黄氏见此地山水佳丽,遂建别墅名"黄备",栖居于此。"备"即备乱以自保之意。)村落背倚石耳山,村中两条小溪夹流而下,溪上有桥10余座,或平或拱。村头水口坝高3.6米,宽4米,长50米,全用石砌。坝上栽有樟树、榆树、楮树、东青树,参天耸立,绿荫如盖。沿河两岸散落着众多得不偿失明清建筑,门楼、窗扉、梁托上均有精美的砖、木雕刻。其中"德馨堂"宅居上堂檐口两柱檐撑,左"松鹤图",右"椰鹿图",雕刻精细,内部全部镂空,呈立体状,栩栩如生。槛子门棂栅上,准有直径五寸左有的圆形篆字,上半下为不同结构的"寿"字,下半部是"万代荣华"、"竹花松茂"八个字,笔划上下巧妙相连,令人叹绝。村中的张氏宗祠高大宏丽,设有九级高台。楼阁内有明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张一桂题书的"义隆一本"匾额。五凤楼前的一对精雕古石狮,形象威武,栩栩如生,每头至少重1吨。

【徽城镇】镇名。为歙县县治所地。此镇系原徽州府驻地,故民国初镇时,名徽城镇。处于山水聚合之,乌聊山斜贯全镇,依山势分为长青阳和斗山两段,将徽城劈为两片,西片为古徽州府城,东片为古歙县县城。府城的东城墙依山而建,山与城垣融为一体,沿西门城墙建有陶行知公园。城西临河,扬之水、布射水、富资水、丰乐河在此汇合为练江,东流与新安江合,直抵千岛湖,扬之水和练江之上横跨太平、万年、紫阳三桥。练江西岸西干山,郁郁葱葱,昔有十三胜景,如今仍耸立着宋长庆寺塔,著名画家、汪便安息在这里。西干山披云峰下依山就势筑有新安碑园。城东问政山。古藤垂青,翠竹掩映,烟雾镣绕,风景秀丽,徽城镇原是府、县政治、经济中心,历代文入学士活动频繁,官宦与徽商较多,保留有大量的胜迹,宋建东、中两樵楼仍完整地保存着,全城至今仍有15座牌坊,其中许国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氏宗饲、明伦堂、大白楼、紫阳书院等古代建筑风格迥异,城北宋建新洲石塔与长庆寺塔被称为"宋双塔",徽城保存的一段瓮城,内、外两门犹存。城内的斗山街、渔梁街、打箍井街为明代老街,民宅店面鳞次栉比,小青瓦、马头墙、重檐、门楼,别具一格。入宅,花厅、客堂、书斋、厢房、花园幽深雅致,这里原是徽商大贾聚合之地,街巷全用青石板铺成,绝似一幅徽州古典宅居的风俗画卷。城内小北街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读书处--崇一学堂,现已辟为陶行知纪念馆。

【姜家镇】镇名,在淳安县西南郁川半岛,距县城39公里。以姜姓得名。原为村,1958年遂安县狮城镇部分居民、单位、商店迁此,遂成集镇。镇三边临水,一面靠山,山清水秀,素有"郁溪胜迹"之誉。呈块状,有郁川、银峰、君山、姜公、狮石等街道。1985年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2384。公路通杨旗但镇、开化县。水路通新安江水库沿岸各地。有造纸、食品、机械、纺织、建材、缫丝、酿酒等工业企业。

【旌阳】镇名,旌德县治所在地。建于763年,原为城坊,民国初设镇。整座古镇倚山跨水,白沙、徽水二河自东、南方来、穿镇而过,汇于镇北.继而曲折北流,势若银绸。旌城南连梓岫,西倚栖真,北障柳山,东望石凫,群峦环绕,双水中流,镇中徽水河。1984年新建的涟阳桥横贯东西,雄跨上游,依次而下为淳源、驾虹、黄济三座古桥遥相呼应,素谓"三桥锁翠"。旌阳桥畔建有小游园,凉亭、水树、葡萄架,是人们休慈的场所。建于1522年的文阊塔耸立于城中心,孔庙建筑大成殿依然完好。镇内古街从南门直通北门,长不足1公里,宽不过2一3米。街道两旁铺面狭窄,店旗相触。麻石街面坑坑洼洼,长年累月被独轮车碾磨,一条凹槽顺街蜿蜒,颇具皖南山区明清小镇的古朴风貌。元大德年问,著名农学家王侦曾任施德县尹,他总结施德县农业生产的经验,结合自己考察各地农业的情况,在旌阳写下闻名于世的《农书》和世界上最早关于木活字印刷的文献《造活字印书法》。

【坎头】村名。位于绩溪县东北20公里。村舍因山地高低不平就势建筑,故名。云川溪呈"s"型穿村而过,村头村尾落差达10余米,水流湍急,犹如白龙戏水。溪岸均为大块花岗石岩砌成,溪底有许多人工迭水,增添了水流的节奏。两岸筑有石栏杆和石凳,屋宇依水临街,清一色的白墙黑瓦马头墙,滴瓦重檐,鳌鱼翘首,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村有14条古巷,三个古祠,六座古桥,三座古牌坊及府第寺庙等,大部分为明代建筑,雄伟典雅,石雕木刻精美,村街中心听泉楼,始建于明,1859年重修。当时县令王竣作的匾记至今依然悬挂。遨游坎头,漫步水街,步移景异,古色古香,令人心旷神怡。现为安徽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黎阳】镇名,位于率水、横江聚汇儿与屯溪、阳猢呈三足鼎立状。 208年,吴主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率旯,厉里二问有青砖卷棚,粱访深雕,方格门窗,板。漆,深天并,方砖锗地。又如清代"书屋,砖木结构,宽9.2米,纵深米,封火墙高7.2米,占地面积62'米;一进三问二楼,重檐硬山顶,:门窗,青砖铺地;、=前有花园、鱼三侧有余屋。村中另有j:宋中书桥景泰问塔山桥等。中书桥为中书李侃建,单孔砖拱,长4米,宽2.5"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塔山桥人李永济建,为单孔石拱桥,长12术,宽4.5米,高9米;桥上原有桥亭,清咸丰间毁。

【历口】镇名。位于祁门县城西39公里处,背倚历山。由历山发源的彭龙河、古溪河自北流南,汇此出口得名。历水河穿镇而过,将村镇分为河东、河西两片。始建于宋。既是誉满中外的祁红创始之地,也是祁门县西乡木材的集散地。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湿润,是薪蛇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 1876年,黔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归来,在历口仿效闽红制祁红,由于历口上质好,空气湿润、云雾笼罩、山花多,花叶上熏染了一种天赋的苹果、兰花香气,外国人称之为祁门香。祁红自此誉满中外,历口的制茶业也由此兴起。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口商业日益繁荣形成一个以经营茶叶为主的山村小镇。距枯牛降自然保护区约15公里。

【隆阜】镇名。位于屯溪区西郊。左傍茅山,右滨横江。市区至飞机场公路贯穿境内,宽阔的横江大桥将古镇与慈张公路、皖赣铁路相衔接。隆阜原名拢埠,因横江中来往船只大多要在此拢岸停泊休想或集散货物而得名。后因商业繁盛,小镇日益兴隆,故易名隆埠,简化为隆阜。隆阜古街长1公里,石板道纵贯首尾,一面靠江,店肆宅居临江而建,旧时古街人烟辐辏,店肆相建,旗幡相接。60年代,镇傍屯溪至飞机场公路开通后,古街逐渐冷落,而公路两旁则店铺日多,衍为闹市,隆阜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仅清代就有丹青名家戴省、戴文英、戴思望等。迁居江西的隆阜人戴衢享官至兵部尚书,与父、叔、兄相继入翰林,为乾隆、嘉庆年间朝廷重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戴震,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古街上辟有"戴震纪念馆",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戴震读书处、洗砚池、戴氏祖祠等戴震遗迹。今日文化之乡,遗风犹存,在这个只有3000多人的小镇上,大、中、小学俱全有黄山市最高学府徽州师专和陶行知先生倡办于1922年的隆阜中学,学风盎然。

【南屏】村名。位于黟县城西南"公里,村后南屏山,方整如屏,秀丽似画。"屏风拥翠"为八景之一,汪锡纯有《屏山列画诗》:"宛然十二翠屏凤,添上烟岚望不穷,自是化工笔奇绝,令人却忆辋川翁。" 辋川翁即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看见南屏山色就想起王维的山水画,是对南屏景色的绝妙赞叹。清澈秀丽的武溪水绕村而过,元末有叶氏迁此定居,始建村,现居住着叶、程、李等主要姓氏人家,村中房屋鳞次栉比,粉墙青瓦掩隐于万绿丛中。全村有72条巷弄,弄弄相通,犹如一座迷宫。村里人丁繁衍日旺,流派渐生,宗祠、支氏宗祠、家祠颇多,鼎盛时期,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仅村前横店街,自南到北不过200米长,就有各式祠堂八座,其中叶氏宗祠叙秩堂和叶氏支祠奎光堂,雍容典雅,汇砖、木、石三雕于一堂,艺术价值极高。

【牛形村】民居村落别称。黟县宏村在村落布局上借月塘与南湖之水而形成牛形,造型雅致精妙,实用与美观并举,得所谓"风水"之神髓。参见[宏村]。

【排岭】镇名。淳安县人民政府驻地。以岭得名。在县境东部,新安江水库东排岭半岛上。1958年因建新安江水库淳安县城迁此。1965年11月设为建置镇。1985年总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19987人,其中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9248人。城区呈块状,依山傍水。主街新安大街与排岭路横纵相交/建筑、店铺鳞次栉比,若隐若现地镶嵌在茂密松林之中,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城山色半城湖"之景。有西园、湖山公园。排岭为新淳公路终点,汽车直达建德、桐庐、杭州、金华、屯溪、歙县等地。镇西有新安江码头,航运通建德、歙县及水库沿岸各地。

【七里】镇名。石台县府所在地。原为七里街,隶属七里乡。1965年石台县治设七里街,1968年年迁至七里板栗岗,1972年成立城关镇,1985年易名里镇。七里为新兴市镇,60年代中期始建,今城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城内有六条大道,主街陵园路长500米,22米,为主要商业区。镇东倚木棉山,北临秋浦河。山清水秀,四周林如荫,绿郁葱葱,风景秀丽。城东9公里处的杜村为蓬莱洞所在地。

【祁山】镇名。祁门县治所在地。秦末,此地为鄱阳令吴芮部将梅鋗的趴镇西:公里建有梅鋗城,故有"梅城"之称。765年置祁门县,即为县治所在地,1852年称祁山镇,因镇东北有祁山而得名。祁山镇位于阊江、金东河交汇处,四周有凤凰山、眉山、祁山等青山环绕。枕山临水,景色秀丽。建于1604年的文峰塔耸立于凤凰山上,登塔鸟瞰,祁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城东平政、仁济两座古桥横跨阊江之上,风格古朴,下临碧溪,波光月影,夜色迷人。城西隅金粟庵四周,茂林修竹,松涛阵阵,溪水环绕,景致清幽,现在已成为居民新区。祁山镇的城市布局,水堪舆家旨意安排,"田"字列街,"之"字导水,井布七星,桥入八卦。50年代以后,对城镇街道进行大规模整修,改建老街,增建新路,面貌一新。祁山镇一直是祁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名人辈出,宋有右仆射汪伯彦、文学家方岳,元有名儒汪克宽,明有医学家汪机、徐春甫,清有大盐商、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

【清华】镇名。位于县城北34公里的五峰尖北麓,浙源水与古坦水交汇处。面积约1平方公里。以"清溪索绕、华照增辉"而名,740年婺源立县时,设治于此。当时"街修五里,列为四坊,沿街上下有九井十三巷"。今老街两侧有明清古屋百余幢,粉墙黑瓦,飞檐翘角。镇区周围有"茱岭屯云、藻潭浸月、花坞春游、寨山耸翠、东园曙色、南市人烟、双河晚钧、如意晨钟"八景。自古以来便为婺北商品集散中心,茶叶、竹木、土纸、箬叶、药材等上特产品多在此成交。老街南侧为新街区,水泥路面街道两侧楼房林立,建有茶叶精制、酿酒、造纸等厂。日有客车数次往返于县城,并设站。古迹有彩虹桥、方塘和唐窑遗址等。

【庆源】村名。位于婺源县城东北66公里。庆源村建于唐广德年间,现保存明清民居百余幢,因粉墙均以"三六九"规格的青砖砌筑,故有"屋塌砖在,祖业永存"之说。村基布局呈双身船体形,全长1公里,两岸往来,有16座石板桥相通。村内街道、小巷皆为石块铺成,每隔四五十步,有对衬的双阶下到溪畔;村外有明代拱桥三座,一桥上建有社公庙,高低两层。水口处,数石突兀,大小如人之二三倍:旁有古松二,一松树能长出松柏两种叶子。村内多果树,梨、枣各达200余株;另有银杏一株依溪畔挺立,树龄迄今1200多年,高28米、胸径2.04米。远望庆源村,银杏树如鼓风而扬的船帆。

【上庄】村落名。位于绩溪县城西41义里,黄山东麓。原称上川,清乾隆以后改称上庄,别名八都,1941年,因村人胡适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当时的绩溪县长为了奉承他,送匾立碑,一度将上庄改为"适之村"。不久仍恢复上庄原名。上庄村襟山带水,是群山环抱着的一块大盆地。1000多米高的竹竿尖山峰耸立在村北,清碧的常溪水流向村南,穿过杨林桥,婉蜒东去,汇入新安江。清人刘汝骤赞云:"竹萦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棋布星罗。"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是上庄的神韵所在,村内苍深曲折,石板道婉蜒,古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在苍松翠竹的映衬下,引人入胜。村内居民历来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传。短的有300余年,长的达千年以上,以胡、汪、程、柯、王五姓居多。历史上名人辈出清光绪年间有任过兵部主事、员外郎的胡宝锋,台湾台东知州胡铁花以及白话文倡导者、著名学者胡适,当代著名诗人汪静之等。驰名国内外的胡开文墨店和上海汪裕泰、程裕新茶号,其创始者也是上庄人。至今上庄仍保存着胡适故居、汪静之故居和胡开文故居,村附近的社屋上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深渡】镇名,位于歙县东部,距县城18公里。深渡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新安江上第一码头,风景秀丽,江面宽展,波光潋滟。两岸奇峰高耸,山色空蒙。979年,成都府探花姚支仲及其子治易在歙县任职时,爱其山水,始定居于此。1159年又有湖州府姚氏迁来,遂逐步发展形成徽州明清重镇,有"深渡渡船深渡渡,姚来姚去两边姚"(谐"摇")的千古绝句。深渡镇依山畔水,街市依山而筑,分为岭上、里街、外街、横街四条街道,店铺林立。远远望去,马头墙层层相叠,错落有致,韵味无穷。临水万帆齐集,夜晚渔火盏盏,清代学者凌廷堪《深渡》诗写道:"客子溪头晚放船,缓摇双浆下长川。一湾流水清见底,两岸乱峰高刺天。饷妇携筐回旧袖,村翁赛社敛青钱。香醪莫惜频沽满,今夜篷窗起醉眠。"深渡现在是名山(黄山)秀水(千岛湖)游览线上的枢纽和中转站。

【思溪】村名。位于婺源县城北偏西19公里;建村于1199年。现村中保存有明清民居30多幢。其中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敬序堂,面积达664平方米;正厅面积有70平方米,上堂悬挂"敬序堂"鎏金匾额,厅内藻井为长方形,古色古香;屋内共有六个天井,楼有回廊护栏,尤以客馆的雕刻精细完美;书斋较简朴,面向庭园,甚为幽静。更为罕见者,是清乾隆间建的俞氏客馆,客馆内12座格扇门的中间,分别镌刻着由96个不同字体(楷、行、草、隶、篆)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格扇门上下均雕楼有人物戏文、鱼虫花鸟、水谢楼台等图案,堪称"木雕精品"。

【汤口】镇名。距黄山温泉景区2.5公里,为黄山南大门。因汤泉而得名,是黄山汤泉水出山之口。背倚黄山,面临逍遥溪。仰可观黄山诸峰,云凝碧汉,辟地摩天;俯能瞰逍遥秀水,清澈如镜,倒映山峦。逍遥溪两岸,峰峦叠嶂,林海葱笼,绿树滴翠。在沿河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各式徽派建筑依山临水而建,马头墙、小青瓦、粉墙高低错落,与四周的绿水青山交相辉映。汤口原为歙县黄山乡政府所在地,1983年底划黄山区,古时因地处深山,山岭阻绝,游人罕至。30年代兴建大渡口至岩寺公路经过汤口,同时兴建汤口至黄山茅篷的登山公路,对外交通初步改善。附近的山货土产,聚集销售,逐步发展起来,80年代,随着山区经济和黄山旅游事业的勃兴,汤口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新兴集镇,各类宾馆、饭店、商店、摊点林立。1987年建成的汤口双孔立交桥,"一孔与汤口至云谷寺公路交叉,上下通车;另一孔横跨逍遥溪,接通屯溪至青阳县过境公路。在汤口狭谷地带,立交桥如彩虹飞架,蔚为壮观。

【桃溪】村名。位于婺源县城西北37公里。建村于北宋咸平年间,为明朝吏部尚书潘潢、兵部尚书潘鉴、工部尚书潘旦故里。全村百幢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如明正德间潘潢书屋,砖石木结构,宽10米,纵深12米,高9米,占地120米平方米;屋前有鱼塘两口,屋内前后进共三间,前堂有楼,木磉,方格窗,青砖铺地;大门首保存明嘉靖间婺源知县郑国宾题额"太宰读书处"。又如明万历间江西布政司参议潘之祥故居,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宽10米,深16米,周环高8米的封火墙,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正堂三间两厢,深天井;前后堂之间有木照壁相隔,后堂三层楼,两边有廊房,中有小天井;梁仿、雀替等深雕图案,方格门窗,青砖铺地。村中多桥,共有36座,散布在穿村而过的溪流上。其中五桂桥由潘峰建于明初,单孔石拱,长9.4米,宽4米,高5米,桥头有木樨五棵,古有诗云:"桥头有五桂,月窟移仙根;八月开金粟,清香度几村。"环村昔有石门孤月、峭壁飞泉、岸柳垂阴、桃花流水、松土积雪、碧井澄泉、万卷层峦、金山宝塔、桂花桥、曲池轩十景。
【屯溪老街】街区名。位于屯溪区中心。屯溪在宋代仅是一个小渔村。元末清初,徽商程维宗在屯溪投资兴建了47间店铺,除自营四间外,其它用以招待商贾,囤居货物。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徽州物资集散中心。如今屯溪老街仍然保持着完好的明清风貌,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匾额旗招,古风犹存。老街全长1273米,其中步行街895米,宽5至8米。路面均用浅赭色的大块条石铺成。老街建筑高仅两三层,均以木柱为骨架,外砌扁砖到顶。门楣上布满徽派木雕,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新安山水浓淡隐现。门楹、窗棂有方、有圆,有棱形、几何形,花式美观。店铺门面上端装饰有"飞来椅"送出槛外,增添了店面外观的层次。老街的店面都不大,多为单开间,店堂较深,连续多进,每进均用天井相连。外厢营业,内厢加工或储存货物,是典型的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传统格局。营业间较大的店面,还开有天窗采光。店铺门都是可以灵活装卸的门板。各式各样的金字招牌鎏金溢彩。很多店堂的两槛和货架配有字画,跨入店堂,立刻给人以典雅、高洁的印象。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万安】镇名。位于休宁县城东4公里。横江由西向东在这里呈马蹄形流过,皖赣铁路、屯景公路横穿镇境,万寿山屹立于镇东,258年至589年,万寿山一直为县治驻地。隋未汪华起兵,统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也曾设治于此。因地处盆地,依畔横江,又当休宁县通往州府的要道,遂成为早期外来居民的聚居地。《新安名族志》记载,万安的早期居民有俞、汪、任、吴、戴、黄、何、闵、邵、曹、游等11大姓。在陆路交通不发达时,万安一直是古徽州重要的水运码头,来往行商众多,渐成集镇。镇街长约5华里,明、清均为休宁九大街市之首,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之誉。街道狭长,两侧店铺林立,又有"一线天"街市之称。清末民初,沿街有百货、南北杂货、文具、罗经、国药等50多种行业的143家店铺。吴鲁衡、方秀水等罗经店制作的罗盘,曾获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镇上;日有"水龙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各店家聚会,在河边试用水枪,并演戏三昼夜,称"火烛戏"万安中街有陶行知童年读书处。万寿山为休宁县名胜,山上宝塔雄峙,山下横江澈湘,江上击壤桥如长虹卧波。"寿山初旭"为旧时"海阳八景"之一。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五城】镇名。位于休宁县城南26公里处。东南靠山,西北临率水支流颜公溪。宋《新安志》即有"五城村,古之大镇"之说。元设"五城务",明、清均设置"五城铺"。镇上居民以黄氏为主,属两族。集镇!日有"靖王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举行活动,祭把唐代名将,"忠靖王"张巡,四乡百姓也纷纷来此赶集。1950年以后,五城一直为区、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上设有中学、小学、医院、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新华书店、邮电所等,并建有两座电视差转台。1985年又在古林桥边兴建了休宁县第一座农民公园,占地10亩,郁郁古木遮云蔽日,石雕、亭谢、假山掩隐在珍贵的花卉之中。镇上尚存石牌坊一座、明代建筑三处,为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递】村名。位于黟县城东8公里。西递村始建于宋代,原为古驿道"西递铺"所在,故名。村落周围群山连绵,清溪索回。村口宏伟巍峨,雕刻精湛的胡文光刺史坊巍然屹立。村内现存122幢富丽多姿的清代民居建筑,全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粉墙,盖以小青瓦。屋前或屋后多有小庭院,地面用颜色不同的鹅卵石铺成图案。院内筑有假山、鱼池、花圃)大门框均为精磨"黟县青"大理石。门楣嵌有砖雕,漏窗形状各异,大门前沿多设有稍低的雕刻精美的莲花门。横梁和天花板有描金绘彩的装饰图案,花窗花门上的木刻以戏文为主,雕刻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前后向背三间三进二楼建筑,二进楼上设计有"楼上井",约3平米,围以雕栏,为厅堂采光设置,构思奇特。后进门上有隶书"桃花源里人家"石刻门额。两侧次间以贝块花门相隔,门上镶有漆雕《醉翁亭记》,为清康熙时黟县书法家黄元治手书。"大夫第",建于1691年,正厅为四合院二楼结构,厅左侧利用隙地建有临街彩楼,飞檐翘角,栏杆窗扉玲珑剔透。另有"绣楼"、"履福堂"、"宗祠博物馆"等著名景点。西递为夹溪水而建的长条形村落,流水中穿,街巷以桥相连通,建筑群落的整体性极佳,给人以紧凑精美之感。西递民居建筑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材头建有围墙与人材圆拱门,题额:"明清民居博物馆"。

【西溪南】村名。位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西约4公里。因处于丰乐河南岸,曾名丰南。背倚凤形山,面临丰乐水,风景秀丽。唐代建材,鼎盛于明清。经济发达,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历代名人有宋学者吴自牧,元诗人吴鼎新,明学者吴海、诗人吴可封、著名徽商吴养春,清学者吴元满、诗人吴崎,书法家吴又和、篆刻家吴凤等。至今保留明代建筑10多处,清代民居100多幢,其中老屋阁和绿绕亭属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中私人园林众多,果园遗址可寻。古有八景:"古桐乔木"、"梅溪书屋"、"南山翠屏"、"轴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林凤呜"、"山源春涨"。1498年,江南才子祝枝山至西溪南舅公家,据八景之名和意境各赋诗一首,并由著名文士唐允甲题跋,留赠舅公。吴族将此八景诗刻成碑帖,立于家园,现仅存一碑,藏歙县"新安碑园"。清代画家石涛曾以祝枝山八景诗意作八景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清代学者胡长庚游此,亦有丰溪八景诗。

【仙源】镇名。位于黄山区府所在地甘棠镇东10公里。自752年建立太平县始至1965年止,一直为太平县治。据《太平县志》载:麻川水……为邑东条水,以其源出黄山,古称仙源。仙源地势呈盆谷状,中部平坦,四周丘陵环绕。因其三面环水,素有"面揖黄山,足潆碧水"的美誉。仙源历史悠久,城东建于1765年的麟凤桥,长90米,横跨麻川南北。桥上游有一巨石伸卧河心,史称"板石",石上有明清诗刻多首。城南永济桥建于1630年,长29米,两边有附桥,连接富溪河两岸。镇内有方氏九枥、周恭节公祠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四周有"富溪夜月"、"松树坝白鸟居"、"麻肢潭"、"榜山架镜"、"板石听琴"等景。

【许村】村名。位于歙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许村古称昉溪,相传南朝大文学家、新安太守任昉喜曾隐居于此。任昉喜至村东溪垂钧猜情,故称昉溪。唐以后,许历迁居于此,遂改许村。许氏为徽州大姓,许村则是徽州许姓渊薮,明末大学士许国、清末翰林许承尧均为许村许氏后裔,历史上许村为官道要冲,商帮云集,现为镇所在地。镇傍溪而设,沿溪为一条绵延数里的古街。镇内古民居、古饲堂、古牌坊错落有致,犹如一座浩瀚的民俗博物馆。在众多古迹名胜中,以元高阳桥和明大观亭最为突出。高阳桥上亭谢勾栏,大观亭飞檐高翘,与村镇四周的青山绿水相互映美,浑然天成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图画。

【岩寺】镇名。位于黄山市中部,为徽州区府所在地。唐初为村,仅百余户人家。村前山岩上有一寺庙,称岩寺,寺内僧侣数百,香火极盛。因寺闻名,766年改村为镇,护持寺院。1132年诏命改岩寺镇为岩镇。明、清时期岩寺镇已是"鳞次万家,规方十里,阀阅蝉联,百昌辐辏"的繁华市镇了。而且文教昌盛,书肆、墨坊闻名通逸,学者、显宦相继涌现,产生出状元唐皋、文学家吴定、戏剧家潘之恒、制墨家方于鲁和程大约、经学家金榜等一大批名人。1938年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该镇集中,组编为新四军。镇内地势平坦,低山丘陵环抱,丰乐河穿镇而过,为屯溪、歙县至黄山的必由之路,黄山天然南大门。晴天北向远眺,黄山诸峰,岚拥云联,重峦叠樟,景色秀丽。现存古迹有岩寺塔、凤山台、龙章褒节坊、进士第门楼、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旧址等。

【渔亭】镇名。位于黟县城北13公里处。《太平寅字记》载:"鱼亭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每岁西江鱼船至祁门县,舍舟登陆止此东水,次淹留待船,故云鱼亭焉。""鱼"与"渔"通假,镇以山名。该镇坐落在漳河与渔亭河汇合处的河谷平原,地形起伏,丘陵环抱,北倚渔亭山,南靠复岩山,自北南流的漳河穿镇而过。宋人吕本中诗云:"竹密如云不见天,好山无数簇溪田。只因黟县溪山胜,尽在渔亭驿舍前。"渔亭为通往黟城的咽喉,是湘赣经徽州往江浙的必经之地,古时渔亭至杭州有帆船航运,有"七省通杨"之称,是黟县盐粮布匹及各种山货的主要集散地。老街两旁店铺林立,远商近贾或肩舆或船载,辐辏云集,贸易繁盛,为古徽重镇。宋时为里治,归辖新政乡,明清改称七都,现为镇政府所在地。镇中,一座六墩石桥雄跨漳河之上,该桥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一条石砌长坝护住西镇,五六座水埠伸距坝前。但见漳水港清,鱼翔浅底,鸭浮绿水,涴女嬉笑,组成一幅山乡风俗图。镇内两条主街呈"丁"字形排列,镇内数以百计自成格局的徽派建筑自然错落。木雕斗枋,砖雕门楼,彩绘窗楣,显得古朴典雅。

【张村】村名。古称润田。位于祁门县西5公里,属灯塔乡。随未。唐代诗人张志和高祖张孤任饶州刺史,后弃官居黟县赤山镇(今祁门县祁山镇)。897年因兵燹移居镇西润田,后人遂名张村。张村门首朝山,山势平缓,形如席帽。村前有醴泉一口,水味香恬,泉上架亭,亭额为"玄真泉"三字。村后小塘湾建有御书楼,号称"小壶淫水口溪上有桥,桥上建亭九间,绘润田八景于内。村口两溪相会,两岸鱼池12座。村中有思别堂、梅椿书舍,思别堂为思念张志和而建,为祭祀之所;梅椿书舍为张志和读书处,右有古梅一株,人称"识时梅"。唐宋两代张村繁盛一时,"岁时佳会,远近咸集;雕车文驷,充溢里巷;明簪华黻,焕然轩窗"。

【紫阳镇】镇名,曾名弦高镇、蚺城镇。1946年以朱熹别称改名紫阳镇。865年置,901年起为婺源县治。城区似舌状半岛,三面临水一西倚军营山,面积1。 65平方公里。原城垣四周按方位筑有锦屏、瑞虹、宝婺、壁月、环带、嘉鱼、保安、弦歌八座城门,城门上均有城楼与月城;城内街巷交错,路面皆有青石板铺就;以县署为中心,四围建有城隍庙、水府庙、孔子先师庙、普济寺、万寿宫、紫阳书院、试院、翰林公署等,曦晨日暮,风铃声声。现城区经过改造与扩建,高楼鳞次栉比,主街星江路横贯东西,两端与依水绕城的环城路相交,两侧与呈叶脉状分布的60条街巷勾连相通;城区南侧建起沿河公园,种植了1.5公里长的绿化带,花草木竹绿意盎然。城西南为新建的工业区,有茶叶精制、竹木制品、制砚、制墨、印刷、山珍食品加工等厂。该镇是县内交通枢纽,每日有班车通上饶、衢州、景德镇、黄山市等地。紫阳镇为南宋文学家朱弁,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故里,有文公阙里、虹井、婺源西湖遗址和廉泉等古迹。今日紫阳镇,四顾青山,绿水环抱,环境优美,堪称"秀丽山城"。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